New Journal: 《西藏的睡夢瑜伽》明性之夢跟明性之睡;《一味》澄明之夢與澄明之睡

 

現代詩作

攝影與詩

 

閱讀系列

閱讀摘記

閱讀周記

閱讀札記

 

新的札記

做夢者班

做夢論壇


電子信箱

訪客留言

回到首頁


 2009/10/31 07:30PM

   

2009/11/02 Mon, cloudy, outdoor 18-20°C, 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培養靈活性

 

讀點新到手的《西藏的睡夢瑜伽》,英文版我看到 Developing Flexibility,真是不幸,一起步就翻錯了,這個小節叫 Lucidity,結果翻譯成「清醒」,這真的不是講清醒而是清明。所以本節才提到諸如上至天堂、下至地獄,擬定一些夢中旅遊計畫,可以體驗大如銀河,也可以體驗小如分子的感覺,所以怎麼會是清醒呢,英文也不是 dreaming awake,西方夢學沒有清明夢以上的分類,出體夢是我們自己定的,他們只稱出體經驗(out-of-body experience, OOBE)。

 

所謂培養靈活性,第一句可以看出他將清明翻譯成清醒:

The teachings suggest many things to do in dreams after lucidity has been developed. The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flexibility in dream, as in waking, to recognize the potential for doing so.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21)

教法指出,清醒之後夢中的許多事情已經培養出來了。培養夢中(同樣在醒後)靈活性的第一步是要認可存在著這樣做的潛能。(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92

石譯:在夢中清明被發展出來後,跟據教法有許多的事情可以在夢中做。第一步就是發展在夢中的靈活性並認知到這樣做的潛力,就像我們醒時一樣。

My goodness! 這是什麼翻譯啊?!我還以為他翻得不錯呢。好可怕的翻譯,你確定我們要繼續讀簡體中文版嗎?再隨機檢查一句,給他一次機會:

夢中的成就會影響醒後的生活。通過體驗進行修習就是通過業跡進行修習。運用夢來實現對你十分重要的事情。(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95

The accomplishments in dream influence waking life. By working with experience, you work with the karmic traces. Use the dream to accomplish what is important to you.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24)

石譯:夢中所完成的事影響醒時生活。藉由這樣的完成經驗,你也同時處理業力軌跡。你可以藉由夢來完成對你而言重要的事。

為什麼 accomplishment 不能翻譯成「成就」?因為前面丹增仁波切舉了一件他母親的事情。他母親去世一年後,丹增仁波切夢到她要求他建座塔,當時丹增仁波切在義大利,義大利許多地方由於保存古蹟限 建,所以無論土地、建築法規及資金都是問題。後來他在夢中求助護法,護法將一棵菩提樹變成佛塔,夢中他母親滿意,所以丹增仁波切認為夢中實現願望同樣有效。這是所指上段夢中「工作」以完成某事的含意。

 

算了我放棄讀中文了。不過可以略提一下,夢中旅遊行程當中也可以包含拜訪上師。這裡提到「所見」(seeing)跟「所遇」(encounter),再試第三次:

所遇(Encounter):在藏傳統中,有許多關於人們在夢中遇見上師、護法神、空行母等的故事。或許,你會感到這是與過去的上師的一種聯繫(connection)。現在,去見見他們吧。當你見到他們時,馬上問問自己是否還可以再次見到他們。這會創造出更多的與他們見面的機會。然後,請教教法。(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96

這段翻譯不涉及一些關鍵字比較沒問題。下面這個活動我也可以嘗試:

體驗:運用夢體驗來體驗你從未體驗過的事情。如果你對本覺的體驗無法確定,那麼,就在夢中體驗它吧。無論詳細或簡單,你都可以體驗到任何的神秘狀態或道。無論你想到什麼,你都能做到。(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96

Experience. Use the dream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you have not done yet. If you are uncertain about your experience of rigpa 本覺, then have it in the dream. Whatever you can think of, you can do.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25)

這段翻譯得還可以。所以由有夢修經驗的人來翻譯夢修書籍會是比較理想的。

 


2009/11/03 Tue, cloudy, outdoor 18-24°C, 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四種障礙;無明睡眠

 

繼續昨天講到夢中旅遊計畫或者發展靈活性,主要訓練目的在於打破限制,丹增仁波切說:「當我們受到所遇之物化思想的制約時,應將它們消散在意念的無限自由之中。精神之旅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甚至在夢的自由狀態中也應該繼續修習。夢中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不知道有沒有譯錯,讀起來怪怪的。

夢中有巨大的自由,但直到我們擺脫了二元性,我們才會有擺脫因果(karmic cause and effect)的自由。我們需要有耐心和強烈的意願培養靈活性,以擺脫消極業(negative karma 負面業力)的擺佈。

你只需要意識到改變體驗和身份認定的可能性,而後,它就成為真實的可能性。

You simply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possibility of changing experience and identity and then it is a real possibility,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26)

要滿懷敬意地對待你的夢。要把夢中(就像你醒後的生活中)的所有體驗(incorporate)入道(path)中。運用夢來培養擺脫限制的自由,克服道上的所有障,最終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本性(true nature)及一切現象的真實本性,這就是運用夢的明智之舉。(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97-98

我來檢查一下英文。沒太大問題。上面那句有疑問的「甚至在夢的自由狀態中也應該繼續修習」,英文是:we should continue to exercise even in the freedom of the dream,可能像那種出體玩家能出體能自由主宰夢後,就放逸於玩樂而缺乏修習的目的,或者像孟羅式的出體探索,把自己當人肉太空梭一樣——現在流行說什麼人肉時鐘——我不知道他的出體旅遊踩線團留給後人的,大概只是些天堂觀光景點吧。

 

接下來講到夢修障礙,我比較沒有畫線,就是指記不得夢,但反映在夢修上就是迷惑(delusion)、懶散(laxity)、自我散亂(self-distraction)、遺忘(forgetting)。有關惑,這裡說可以經常回神感覺一下中脈即可,可以防止意念飄走或專助力弛散。懶散就沒話可說了,那就需要精勤一點。(奇摩字典說沒有 delusion 這個字,笨。)自我散亂這部分,丹增仁波切說:「受到紛擾的朋友或熟人關係也會引起這種焦慮不安。自述是有用的。」(p. 100)果然我猜自述叫告解(confession),「Relationships with friends or acquaintances that are disturbed can also cause this restlessness. Self-confession can be useful.」(p. 128)這句話翻的不好:受到朋友或熟識的人的擾亂也會影起焦慮不安。是啊,我收到 N E 信時都失眠到通宵,那的確是很大的擾亂,讓我體內氣息整個紊亂。但怎麼自我告解呢?我覺得將他們名字設個靶心射射飛鏢可能有效一點。

 

最後一個遺忘,就是忘失夢記憶。一般人以為自己很好睡,一夜無夢到天亮,其實是無明的豬的標準睡法,如果豬會說話搞不好會說牠夢到昨天菜色不佳。今天讀到這裡推翻所有夢學理論講睡眠是因為無明,因為無明所以人會睏倦,才需要睡眠,而夢境是無明的充電,塞太霹靂了,那我一個月記 290 個無明夢,真是無明充電充太飽了。這段我們先跳摘,管他們忘失夢境,一個月記不到三十個沒資格夢修啦。

無明睡眠

無明睡眠是無明的根本,亦是輪迴的本源。我們不停地睡覺,彷彿被它充了電一般。無明是輪迴的養分。作為輪迴中的眾生,當我們融入無明睡眠時,我們輪迴的生命就得到滋養。醒來時,我們更加強壯,我們的輪迴界被重新激活。這就是「大無明」,因為它深不可測。

心在無明中的顯現就是精神倦怠,這種倦怠迫使我們融入無意識之中。內在的無明是睡眠的主要原因,其顯現的所必需地次要原因和條件以及身體的疲倦程度有關。(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14-115

總共有三種睡眠,今天只能先講一個。

 


2009/11/05 Thur, sunny, outdoor 24-30°C, 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三種睡眠

 

我這週都睡得不好,睡得不好的意思是夢得不好,沒有連貫完整的夢,第一段睡眠有明顯多記一些夢,但是過於抽象。如前天所述,無論如何這些通通稱為輪迴睡眠,就是指夢;無明睡眠(sleep of ignorance)指的是無意識深睡(deep sleep)。因此要破除輪迴睡眠首先要達成明光睡眠,明光就是  T 師兄譯的自然光,但這本書裡稱自然淨光,是 nature light clear light 的綜合翻譯。南開諾布仁波切的《夢瑜伽與自然光的修持》講的就是明光睡眠。以上是三種睡眠的分類。

輪迴睡眠(Samsaric Sleep

輪迴睡眠,即:夢睡眠。輪迴睡眠被稱做「大惑」(great delusion),因為它似乎無窮無盡。

輪迴睡眠就像在一個大城市的中心漫步。在大城市中,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會發生。輪迴睡眠就是夢中的城市,是因為過去之行為造下的業跡而產生心理活動的無界之域。(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15

跟唐望巫士聚合點理論有點相應的是:這裡說無明睡眠時游移的粗俗之心是靜止不動的;而輪迴睡眠需要游移之心的參與。這個「游移之心」說的彷彿像是聚合點的移動,夢是聚合點移動的結果,清醒也是;但什麼都沒有聚合的時候就是無夢深睡,也就是處於無意識狀態。唐望沒有解釋無夢深睡時聚合點在幹嘛?它死了嗎那時,不然怎麼不繼續聚合呢?

 

明光睡眠則不知道是相應於唐望巫士的哪一種狀態?純發光而無影像,但又不是看到明晰球體還有個形狀。唐望知識體系沒有這種描述或經驗,如果通達明光睡眠時,輪迴睡眠跟無明睡眠都沒了,那聚合點是死了嗎?難道要聚合成無限放射?

明光睡眠(Clear Light Sleep

明光睡眠也叫明淨夢(sleep of clarity,可以通過修持睡瑜伽(sleep yoga)實現。當人睡覺時就會出現明光睡眠,但修行者本身不會迷失在黑暗中也不會在夢中,而是停留在純覺識中。

在許多經文中,明光被描述成空性與明光的合一。(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15

Clear light is defined in most texts as the unity of emptiness and clarity. It is the pure, empty awareness that is the base of the individual. "Clear" refer to emptiness, the mother, the base, kunzhi 基礎識/阿賴耶識. "Light" refers to clarity, the son, rigpa, pure innate awareness. Clear light is direct realization of the unity of rigpa 本覺 and the base, of awareness and emptiness.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46)

如果扣掉一定要光境的部分,純覺識可以類比於唐望所稱的黑暗的意識海洋,通常光境的描述僅限於剛入睡的類似五大融入的白光、紅光這樣的光境,隨後就會有夢。巫士訓練沒有一直處在譬如說紅光中的,況且明光不是五大融入的顯色,而是五大融攝後夢 未生起前本覺的光明自顯。如此唐望巫士「做夢的藝術」就沒有相同內容的描述了。明光睡眠也叫明淨夢(sleep of clarity,不是「明淨夢」而是「明性睡」,當然也不是明性夢(dream of clarity),這我們之前札記已經解釋過了。

 

我們來簡單查核一下英文。黑暗的意識海洋比較像描述中的無明深睡,「無明睡眠是一片黑暗,這種黑暗讓人感覺是數千年之久,甚至更長的黑暗。」(p. 114)有可能唐望巫士從無明深睡中出走去從事意識活動。「We experience the sleep of ignorance as a void or blank, in which there is no self and no consciousness.」(p. 145

 

跟據肯恩威爾伯的描述:

澄明的夢pellucid dream

顯然,夢境只是精微次元的現象之一;典型的精微次元是具妄念三摩地(有相的不二定境),它能引導你在清醒時進入精微的次元。夢境也被視為精微次元的附屬狀態,在夢境中只有一些意象和影像而沒有粗重的物質現象。因此能清醒地進入夢鄉,一向被認為成就了具妄念三摩地。你必須在白天清醒清楚地覺知到精微次元的活動,你才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夢境,然後它就失去掌控你的力量:因為你已經轉化了它,而且開始朝著自性次元發展。

止念三摩地是典型的自性次元的意識狀態:無相、無聲、完全止念 (某一類型的空寂)。具妄念三摩地等同於澄明的夢 (pellucid dream),在深睡無夢中維持覺知,則等同於止念三摩地。在止念三摩地和澄明的深睡 (pellucid deep sleep) 中,因為你已經將覺知延長到無相的次元,於是就解脫了那個次元的意識,而朝著不二的境界發展。自性的次元一旦被轉化,自然無念就會進入毫不費力的、自發的恆在當下的「一味」境界。

如果能將覺知延續到夢境和深睡,你會很容易進入具妄念三摩地、止念三摩地以及自然無念的境界。修行人如果想進入精微光明和自性次元的高原經驗,夢瑜伽應該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它會使你很快地轉化這些次元,並達到永不退轉的境界。(《一味》pp. 503-504

原文在 p. 295,肯恩寫的這幾段很難懂,我一時不知在講夢還是講睡,因為前面我們有提過明性之夢和明性之睡,要明晚再研究了。

 


2009/11/06 Fri, sunny, outdoor 24-30°C, 《西藏的睡夢瑜伽》明性之夢跟明性之睡;《一味》澄明之夢與澄明之睡

 

繼續研究明性之夢跟明性之睡。這兩個詞在肯恩威爾伯書裡翻譯成澄明之夢與澄明之睡,講的是幾乎一樣的東西。先列丹增仁波切寫的:

Dreams of Clarity 明性之夢

As progress is made in dream practice, dreams become clearer and more detailed, and a large part of each dream is remembered. This is a result of bringing greater awareness into the dream state. Beyond this increased awareness in ordinary dreams is a second kind of dream called the dream of clarity, which arises when the mind and the prana are balanced and the dreamer has developed the capacity to remain in non-personal presence. Unlike the samsaric dream, in which the mind is swept here and there by karmic prana, in the dream of clarity the dreamer is stable.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62). 

 

Sleep of Clarity 明性之睡

Clear light is defined in most texts as the unity of emptiness and clarity. It is the pure, empty awareness that is the base of the individual. "Clear" refer to emptiness, the mother, the base, kunzhi 基礎識/阿賴耶識. "Light" refers to clarity, the son, rigpa, pure innate awareness. Clear light is direct realization of the unity of rigpa and the base, of awareness and emptiness.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46)

肯恩寫的那段我前後摘了好幾回,到現在我才發現有睡、夢之分。哦,在丹增仁波切定義中明性之夢可以是或不是清明夢,但在肯恩定義裡澄明之夢等同清明夢。

Pellucid dreaming

To enter the dream state consciously has always been seen as an analog  同義詞 of savikalpa samadhi 具妄念三摩地. (As we might put it: in both there is alpha-waking and theta-dreaming present simultaneously).

 

Pellucid Deep Sleep

Just as savikalpa 具妄念三摩地  and pellucid dreaming are analogs, so maintaining awareness during deep dreamless sleep and nirvikalpa 止念三摩地 are analog. In both nirvikalpa and pellucid deep sleep, alpha-waking and delta-formlessness are present simultaneously: you have brought consciousness even into the formless realm, thus freeing consciousness from that realm, and opening it to the nondual. (One Taste, pp. 294-295)

其他我看不懂。肯恩的意思是在修行上想要有巨大的進展,不一定要透過 pellucid dreaming pellucid deep sleep,當然也就是說不一定非需要明性之夢或之睡,明性之睡就是光明瑜伽、明光睡眠,肯恩以同義詞推論,具妄念三摩地及止念三摩地都可以在白天清醒時證得,也就是透過白天的止觀練習,得到一般禪定及甚深禪定。一般禪定就是還會有鏡子的反射,所以在《心經》中約等同於觀世音菩薩的禪定狀態,他還可以跟舍利子聊天,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但處於甚深禪定的佛陀則無法說話,因為處於止念狀態,回到鏡子本性狀態,就沒有反射了。

 

但我認為肯恩這種畫等號的同義詞推理未免抬舉了 pellucid dreaming 狀態,那除非說的不是 lucid dreaming,還要加上光明,所以前面多個 pel。是沒錯啦,人家講「典型的精微(subtle)境界是具妄念三摩地(有相的不二定境)」,這時也有夢但是只有一些意像和影像而沒有粗鈍的(gross)物質現象。上面這句話有點妨礙理解,因為我會想夢本來就沒有粗重物質現象,不都是影像嗎?但可能肯恩說的是沒有物質顯像。

The classic subtle state is savikalpa samadhi, "nondual absorption with form," which introduces one to the subtle realm while awake. The dream state is said to be a subclass of the subtle, in that there are no gross material phenomena in the dream state (only images and form). (One Taste, p. 294)

典型的精微次元是具妄念三摩地(有相的不二定境),它能引導你在清醒時進入精微的次元。夢境也被視為精微次元的附屬狀態,在夢境中只有一些意象和影像而沒有粗重的物質現象。(《一味》p. 503

沒錯,中文沒翻譯錯誤。所以肯恩說:「因此能清醒地進入夢鄉,一向被認為成就了具妄念三摩地。」但我不懂這一句:「你必須在白天清醒清楚地覺知到精微次元的活動,你才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夢境」,為什麼?因為前面說澄明或光明不一定要透過睡夢證得,肯恩認為若能夢中清醒,必然白天已經證得或他說的清楚覺知到 the subtle,可是我出體四百次了,我不知道白天清醒時察覺的 the subtle 是怎麼一回事?嗯,不太懂什麼意思。如果照肯恩這樣講,白話來說是我曾經醒時目擊到精微或微細層面的「東西」,但因為我還沒達到不二禪觀,所以還有主客之分:

The effect on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指前句所提清醒入夢) is quite similar in both cases: you have to some degree objectified the subtle—consciously seen it as an object, while awake—and thus it has lost its power over you: you have transcended it, and thus can begin to move into causal development. (One Taste, p. 294)

你必須在白天清醒清楚地覺知到精微次元的活動,你才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夢境,然後它就失去掌控你的力量:因為你已經轉化了它,而且開始朝著自性次元發展。(《一味》p. 503

石譯:(指前句所提清醒入夢)其意義對意識的進展來說相當類似於兩個情況:(1)你必須某種程度地將微細層客體化——意識上將其看做某物—— 因此失去控制你的能力:你超越了;(2)因此能夠開始朝向自性發展。

代名詞「它」是指什麼?the subtle。為什麼微細層會控制我們呢?明天再研究。

 


2009/11/07 Sat, sunny, outdoor 23-30°C, 《一味》澄明之夢與澄明之睡;不二與大手印

 

今天下午我們先來逐句拆解肯恩。那段其實是一篇札記裡的註釋,但是要了解這個註釋所寫,需要了解很多其他。因為我正好對自性明光或明心見性產生興趣,可能你覺得不重要的註釋,我卻很想弄明白。翻譯肯定是錯誤,it 代名詞在我來欣補習文法其間,老師說要在前句中找,文法就是要去找 which it 所指為何才能破題,否則你會誤解其意。

 

我先把中文打全再來補述跟評論:

註釋 33 

顯然,夢境只是精微次元的現象之一;典型的精微次元是具妄念三摩地(有相的不二定境),它能引導你在清醒時進入精微的次元。夢境也被視為精微次元的附屬狀態,在夢境中只有一些意象和影像而沒有粗重的物質現象。因此能清醒地進入夢鄉,一向被認為成就了具妄念三摩地。你必須在白天清醒清楚地覺知到精微次元的活動,你才有能力觀察自己的夢境(原文無此句),然後它(精微次元)就失去掌控你的力量:因為你已經轉化(超越)了它,而且開始朝著自性次元發展。

止念三摩地是典型的自性次元的意識狀態:無相、無聲(譯錯,unmanifest 無顯像或無顯現) 、完全止念(某一類型的空寂)。具妄念三摩地等同於澄明的夢 pellucid dream),在深睡無夢中維持覺知,則等同於止念三摩地。在止念三摩地和澄明的深睡(pellucid deep sleep)中,因為你已經將覺知延長到無相的次元,於是就解脫(freeing了那個次元的意識,而朝著不二的境界發展。自性的次元一旦被轉化(超越),自然無念就會進入毫不費力的、自發的恆在當下的「一味」境界。

在修行上想要有巨大的進展,澄明的夢或澄明的深睡並不是必要的,因為具妄念三摩地和止念三摩地都可以在白天清醒時證得。換句話說,當修行人證得具妄念三摩地時,他們通常會開始進入澄明的夢,因為這兩種狀態等同的。同樣的,證得止念三摩地,也經常會達到澄明的深睡,反過來看,如果能將覺知延續到夢境和深睡,你會很容易進入具妄念三摩地、止念三摩地以及自然無念的境界。修行人如果想進入精微光明和自性次元的高原經驗,夢瑜伽(Yoga of Dream State應該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它會使你很快地轉化(超越)這些次元,並達到永不退轉的境界。(《一味》pp. 503-504

上面有譯錯的部分。我們先查一下澄明的夢的定義,當然是查我自己,但我自己寫過都忘記,所以肯定不是真了解:

2008/12/06 Sat., sunny, indoor 18.4°C  《一味》:肯恩威爾伯的佛法實證

傍晚我在翻肯恩威爾伯的《一味》,他說他的夢都是明覺夢(pallucid dream),翻譯用的是「澄明的夢」,管他是什麼夢,有夢或根本沒有夢,其實說的是全程覺知的睡眠,我想這樣的睡眠還真是無聊到了極點呢。

我稱之為「澄明的夢」,以其來區分「清醒的夢」。在許多情況下,我還是引用大家熟知的「清醒的夢」(按:清明夢不一定清醒),即使如此,我指的仍然是澄明的夢。此外,我也採用澄明的深睡或在無夢的深睡保持默然的目睹。(《一味》p. 87

走看英文去。先看中文:

三月九日,星期日

花了一星期的時間,才恢復以往的覺察力(禪觀覺察)(包含)清醒的夢(清明夢狀態)。在紐約的那段期間,我完全失去了全然(純然)目睹的能力,入夢和深睡時,我也失去那份主體的恆常(恆在)感。換句話說,在夢境(做夢)和深睡(狀態)中我是不知不覺的(不具有意識的;不具覺知)——過去的三、四年裡,這股覺察(這種意識;覺知)的能流時有時無地伴隨著我。

It's taken almost a week for any sort of meditative awareness to return, including lucid dreaming. The entire time I was in New York I lost all access to pure witnessing, and I had no subject permanence during the dream and deep sleep state. That is, I was not consciousness during the dreaming and deep sleep state—a consciousness, a kind of currentadj., that has been with me off and on for the last three or four years. (One Taste: Daily Reflections on Integral Spirituality, p. 51)

a consciousness, a kind of current」翻譯成「覺察的能流」稍微可以,但 current 若當名詞則有當下現在的意思。因為下面馬上提到 constant consciousness

經過二十多年的冥想練習meditating,打坐),這份持續不斷的覺察力(持續的覺知,constant consciousness——從清醒到入夢(作夢,dreaming到深睡——才有可能出現;以我的情況為例,我一共花了二十五年才辦到。其徵兆卻非常簡單:在白天清醒時,你是有意識的,當你進入夢境時(fall asleep and start to dream),你仍然意識到所有的夢境remain conscious of the dreaming,對做夢狀態維持意識)。那種情況很像是清醒的夢lucid dreaming,但是和清醒的夢又有一點不同:通常所謂清醒的夢lucid dreaming指的是你可以操縱夢境——你可以選擇集體雜交、享受一頓美食或飛越山峰等等。然而持續不斷覺察constant witnessing consciousness,意謂著你不想改變從意識中(原文無)升起的情境anything:你只是單純而又天真地目睹著它。這是一種無撿擇的覺察(awareness),如明鏡一般(a mirrorlike awareness),平等而完整地映照(reflects)著(生起的)一切。因此你在夢境(作夢狀態)中也維持著清醒的(原文無)意識,目睹著夢境而不去改變它〔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改變它;但通常你是不願意去改變它的(註5)〕。接著你就進入無夢的深睡,卻仍維持著覺察(意識),那時你所覺察的除了純然而又浩瀚的空寂(浩然純淨的空 vast pure emptiness之外,就沒有其他內容了。(pp. 87-88

But "aware of" is not quite right, since there is no duality here. It's more like, there is simply pure consciousness itself, without qualities or contents or subjects or objects, a vast pure emptiness that is not "nothing" but is still unqualifiable. (One Taste: Daily Reflections on Integral Spirituality, p. 52)

5

我稱之為「澄明的夢」,以其來區分「清醒的夢」(清明夢)。在許多情況下,我還是引用大家熟知的「清醒的夢」(清明夢),即使如此,我指的仍然是澄明的夢。此外,我也採用澄明的深睡或在無夢的深睡保持默然的目睹。(《一味》p. 87

I call this "pellucid dreaming" to distinguish it from lucid dreaming. Throughout many entries I simply use the wll-konown term "lucid dreaming." Nonetheless, I almost always mean pellucid dreaming. I also refer to pellucid deep sleep, or tacit witnessing in the deep dreamless state. (One Taste: Daily Reflections on Integral Spirituality, p. 52) 

說實在的我還是不懂澄明的夢,好像跟發光(nature light, clear light)沒有關係,那是肯恩發明的詞,他也承認可以用清明夢。不過我們查原文確定一下。當然再去區分清明夢(名詞)跟清明做夢(動名詞,通常指該狀態)是可以,但中文不順,lucid 神志清明的;pellucid 清澄的、透明的、明白的、清晰的,「澄明夢狀態」就是 pellucid dreaming,「澄明夢」就是 pellucid dreams

 

我們寫快一點,結論澄明的夢 pellucid dream 類似出體意識可以走但不離開夢境,讓夢繼續下去,夢者仍然維持主體清醒意識純觀察而已。再來是三項意識進階術語,依序叫 subtle. causal, nondual,但跟睡夢有關的只有前兩項的同義詞,即 pellucid dream / subtlepellucid deep sleep /  causalnondual 不二我們已經從南開師那裡知道,但肯恩這裡稱一味,不二就是一味:effortless, spontaneous, ever-present One Tastep. 295)。整理如下:

 

一、澄明的夢:代表微細(subtle)層面,具妄念三摩地

To enter the dream state consciously。要有意識的入夢,可能這才是跟清明夢不同處,通常清明夢指夢中清明,但有意識的入夢則跟「做夢的藝術」第一關相同,唐望稱「覺察自己正在進入夢鄉」。

"The first gate is a threshold we must cross by becoming aware of a particular sensation before deep sleep," he said. "A sensation which is like a pleasant heaviness that doesn't let us I open our eyes. We reach that gate the instant we become aware that we're falling asleep, suspended in darkness and heaviness."

"Since we're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gate of dreaming, the goal of dreaming is to intend that your energy body becomes aware that you are falling asleep." 

 "To ask a dreamer to find a determined item(例如手)in his dreams is a subterfuge 藉口," he said. "The real issue is to become aware that one is falling asleep. And, strange as it may seem, that doesn't happen commanding oneself to be aware that one is falling asleep by sustaining 維持 the sight of whatever one is looking at in a dream." (The Art of Dreaming, p. 23, 25, 27)

這是察覺自己進入深睡?我想唐望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覺知到自己入睡,沒有特別指涉無夢深睡還是有夢淺睡。

 

二、澄明的睡:代表自性(causal)層面,止念三摩地

Causal 查字典是因果的,這個詞葛吉夫第四道也用過:

2006/04/22 Journal 

肯恩•威爾伯的「四大象限同時精進」說,看來與「第四道」大師葛吉夫(G.I. Gurdjieff英雄所見略。肯恩所彙整的意識基本結構與現實階序,依序為物質(感覺運動)、身體(情感與生命)、心智(統觀邏輯)、靈魂(微細層面)、神性(自性與無二境界),在此「自性」的原文為 causal 葛吉夫則描述為「(更高的)我、意識、意志」。以下資料見「閱讀摘記」卡斯塔尼達《力量的傳奇唐望故事(4

葛吉夫稱人有四個身體──肉體、靈體、精神體(智體)與聖體(因果體),他所歸納的三路與第四道都旨在達到形成「第四個身體」聖體(causal body),即「自外於外在的因果成為隨意的身體」也就是「自性」。

1. 苦行僧之路:與肉體鬥爭之路,只工作身體(physical body 肉體)

2. 僧侶之路:信仰、宗教情感之路,只工作精神(astral body 靈體,筆者認為工作靈體已屬超意識領域,小僧侶修士尚未及此階段。)

3. 瑜伽之路:知識、理智之路,只工作心性(mental body 智體)

4. 第四道:同時工作身體、情感、理智

 

2006/07/04 Journal 

註二:《第四道》譯者楊斐華所作的註,「由粗糙(gross)的成分轉變為精細(subtle)的成分這個觀念」相同於唐望巫士最終化為不朽之意識能量長存:

在本體系看來,與我們人有關的創造射線(the Ray of Creation),由始而終的過程是這樣的:絕對者(一切萬有的開始)、所有的世界(所有的銀河系)、所有的太陽(我們的銀河系)、我們的太陽(我們的太陽系)、所有的行星、地球、月亮。

一個完人(即完全獲得了人可能有的發展)具有四體:肉體、靈體(astral body)、智體(mental body)、聖體(causal body)。其中除了肉體外,都不是與生俱有的。一般人(即第一種、第二種和第三種人)以及第四種人都只有肉體而已。肉體是由地球上的物質所組成的,所以肉體一死,人也就死了(沒有什麼東西留下來)。但是,人藉著對自己下工夫以及努力保持清醒,漸漸地,一些永久的特性,諸如意識、意志等開始形成,他身體內的組成物質開始越來越精細(subtle), 最後,他擁有了聖體(也就是自性)。這時的聖體是由不屬於太陽系的物質所組成,所以太陽系裡沒有東西能毀滅它。當肉體死後,聖體仍然能夠存在著,亦即,具有聖體的人在太陽系的範圍內是不朽的。(《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pp. 88-89

 

2008/12/15 Journal 

肯恩的《一味》,有關他的十大進階,前面動物、迷信、理性我們就略過不提,從心靈修練開始有四個階段(《一味》pp. 185, 208, 213, 215): 

7. 通靈階段(Psychic)(薩滿或瑜伽士境界):超個人或屬靈次元。新時代都在這兒,很不幸的,肯恩他把卡斯塔尼達也擺在這裡,不幸的還有瑜伽士(所以我們最好查一下原文是印度瑜伽士還是密宗瑜伽士)。

8. 精微光明階段(Subtle)(聖人境界):本尊瑜伽。肯恩稱此次元是「神的居所」——佛教的報身,也很不幸的,「本尊神祕境界」跟夢境都在這裡。

9. 自性階段(Causal)(智者境界):內觀法門。肯恩稱無相的自性、涅槃,如此奇蹟課程「你是個自性」,跟佛教徒追求的涅槃,都在這裡。達到這境界的智者包括誰呢?克里西納(印度教)、耶穌(基督教)、釋迦牟尼佛(佛教)、老子(道教),他們都證入純粹無相境界。 

10. 不二境界(Nondual)(無上瑜伽行者):大圓滿、大手印、禪等等。肯恩心中所有階段的最高目標,永遠的當下、真空妙有合一、神性與現象世界合一、輪涅合一,又稱「一味」。超越輪涅,誰證得這個境界呢?東方的龍樹,西方的柏羅丁。

三、不二一味:代表不二(non-dual層面,自然無念三摩地

據丹增仁波切說這時都沒有夢了。

2009/03/27 Journal 

肯恩提:「自性次元的世界觀(causal worldview)乃是對浩瀚無邊的無形次元(a vast unmanifest realm)的直接體悟——也就是所謂的空寂、止念、宇宙深淵(Abyss)、無生(Unborn)、根源(Ursprung)、『阿因』(ayn——它們指的是能生出無限萬有(all manifestation springs)的空寂(formless),而『不二』指的則是真空跟萬有的合一。」(《一味》p. 416

我覺得肯恩在胡扯,佛陀是個佛,龍樹是菩薩,佛陀只證到自性,肯恩自己跟龍樹菩薩一樣證到不二,請問一下肯恩從哪裡學的法?他如果是由大手印法門證得一味,大手印法門應該叫佛法吧?許多經典也是來自佛陀,然後佛陀只證到自性階段,老子的道家也只是自性,耶穌是強調你是個自性所以說他證到自性我沒意見啦,我對他的教法了解不深不便評論。

 

這幾個階段我清楚,這次只是再加上澄明的夢跟澄明的睡,當然也就是夢瑜伽跟睡瑜伽的重點。換句話說,夢瑜伽(清醒做夢啦)練習的是報身層次的體驗;睡瑜伽則是追求自性明光的顯現。但是奇怪的是肯恩的澄明之睡除了目睹自己深睡跟無邊空寂,都沒有提到自然淨光的部分。可能他自己感覺自己從清醒到入睡再到醒來都一路覺知,如果是這樣為何沒有五大溶解的光境描述(巫士唐望都有提及),還有自性明光的自顯現呢?而是一個黑漆筒,跟一般禪修教打坐閉起眼來禪觀一樣。如果障礙皆除,那就會看到明晰球體或純能量的無限放射,就像是無雲晴空太陽的自顯,我懷疑肯恩的證得(他也有跟香巴噶舉的卡盧仁波切修學),大手印可能有,但大手印沒有光境嗎?

 

看看南開師怎麼說:

不過中脈、氣、脈輪都屬於轉化,有時透過吟唱咒語,到達真實狀態:大手印 mahamudra。大手印在噶舉、薩迦、格魯、寧瑪都有,教法來自岡波巴,他是密勒日巴最棒的學生。金剛乘一般來說是要達到大手印狀態,需要透過一位老師具有淨觀。(2009/06/05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第四種安住,有境相,這種見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不淨相轉成淨相,如果成功轉成淨相我們可以說是有大手印的狀態。但大圓滿不需要這種轉化,佛陀的相和豬的相並無區別,這些相可以說是我們本性的裝飾,透過這些顯現,就像鏡子的反射,我們可以認識自己的本性。(2009/06/14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傳承跟傳法必須跟我們經驗相關。例如經教體系,波惹(空性)是超越語言的,無法以語言表達,例如龍樹菩薩說我們不確立任何見地,不對任何東西承許。大圓滿和大手印狀態都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上師花時間講解我們如何獲得這種本性的經驗,但沒有辦法把那種經驗傳達給我們。(2009/06/14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秋家」,vision 很重要,如果我們能轉化成淨相馬上就是大手印狀態。「Vision are ornaments of our real state, just like mirror. If we are in the state, just like the nature of mirror, only have reflections.」(2009/06/14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生起次第仍然存在凡夫狀態,接著將凡夫狀態融入於勝觀,這叫圓滿次第。另外有氣、脈、脈輪、拙火觀修,同時持咒,把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結合起來,融合完成二元狀態就消失了,於明性中放鬆,這是大手印(Mahamudra)狀態,這是最終目標。薩迦、格魯、噶舉都承認這個。噶舉特別有大手印,跟格魯、薩迦不同,噶舉巴的大手印由岡波巴傳下來,非常接近大圓滿心部的教授在這大手印中區分心跟心性也是非常重要。(2009/06/15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誰能處於那種(本初)狀態的知識就成為大成就者誰能處於那種(本初)狀態就是大手印。密續代表一種連續狀態我講過了,我們觀察思想它就消失,我們關於它為什麼消失的知識稱為空性,我們可以處在這種知識幾秒,直到下一個思想生起。你觀察並應用你便能了解,這樣的了解才是活生生的(alive),不然你所理解的只是智性上的。(2009/08/10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阿努瑜伽最後證悟時不叫大手印而是大圓滿,因為在大圓滿要明白基道果。基——我們的本性如何。(2009/10/02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但談到果的時候,在無上瑜伽證到不二狀態,就屬於大手印狀態——最終目標。阿努瑜伽不稱大手印而稱大圓滿,這是最終目標。在這一點上大手印和大圓滿是一致的。阿努瑜伽不是轉化道,因為漸次修法彷彿有什麼東西需要去生起,但阿努瑜伽說一切本自具足,我們只需要去發現並從中覺醒,因此需要從上師處接受傳承,通過這種方式發現本性。(2009/10/24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大圓滿被稱為阿底瑜伽,三內密續,阿底係處於本初狀態,就是自解脫。還是要以鏡子為例,我們從本初以來就具備無盡的潛能,鏡子裡可以有許多反射,之所以反射是因為鏡子前有東西,這是二元的狀態。鏡子本身跟所映照物不是相互緣起的,身口意並不是我們的本性或潛能,當我們真正處於本性中,一切二元的身口意就沒有任何問題,這就是自解脫。……轉化道,為了解脫三根本煩惱,需要進行寂、忿跟喜悅本尊的轉化,當處於本尊淨相就解脫,這稱為大手印狀態。(2009/10/24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大手印是什麼清楚了嗎?

 


2009/11/07 Sat, sunny, outdoor 23-30°C, 第二注意力像是海洋,而做夢注意力像是流入的河流

"The second attention is like an ocean, and the dreaming attention is like a river feeding into it. The second attention is the condition of being aware of total worlds, total like our world is total, while the dreaming attention is the condition of being aware of the items of our dreams." (The Art of Dreaming, pp. 28-29)

「第二注意力像是海洋,而做夢注意力像是流入的河流。第二注意力是對所有世界的覺察,就像知覺這個世界一般,而做夢注意力是對夢的覺察」(《做夢的藝術》p. 44

肯恩有點把事情複雜化了。簡言之無論在任何情況保有意識(覺知),可能說的也是某種程度的保有日常意識。肯恩證實清明夢時是有(日常意識的)alpha 波在運作,還有 theta 波;但無夢深睡時也有 alpha 波,然後加上 delta 波。這說明醒時、做夢、無夢深睡,都維持日常意識(alpha)的基礎運作,唐望稱日常意識被包裹在做夢注意力或第二注意力中 ,提供最起碼的理性。或者做夢注意力是 theta 包裹 alpha;第二注意力是 delta 包裹 alpha。奇怪這裡說不通,做夢注意力是第二注意力的前身,我想第二注意力是 delta + theta + alpha。唐望巫士比較沒有不活動的自然無念狀態(delta)或甚深禪定,因為巫士講究的是自然流暢,所以有顯現並存(theta)。再說精確一點,醒時心智思考的意識是以 beta 為主,alpha 是歸類於醒時潛意識。

2008/12/07 Journal.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一味》剛好講到他接受腦波測試。有四種腦波狀態:(1)阿法波(alpha),代表醒時放鬆知覺——自我狀態;(2)貝塔波(beta),顯示專注分析思維——自我狀態;(3特塔波theta),夢境中或強烈創造狀態下出現——精微subtle次元(靈魂狀態);(4)德塔波(delta),只出現在深睡無夢境界——自性次元(靈性狀態)。上面是肯恩解釋的。

所以就跟唐望跟卡氏說做夢沒有方法可以辦到,除了意願,他說做夢注意力是意識中無法了解的一部分(an in comprehensible facet of awareness),我想之於澄明之睡的純然目睹(pure witnessing)也是一樣,只有透過日常不斷覺察自身才可以達成。有說隨時將注意力帶回中脈,有說隨時觀心輪阿,以肯恩威爾伯的例子他是由禪宗參「無」字公案而獲得突破。所以白天也想阿、睡前醒後也想阿、夢中也想阿,如果真能做到,我們也可以宣稱 24 小時不打烊的進行禪修。

 

肯恩的這段參「無」字公案,就是我們前篇註釋 33 的本文(我應該以前摘過):

於是接下來的三年到四年時間,他每天都得花好幾個小時專注於「無」,讓自己努力專注於「無」這個字而不分心。

學生如果能在白天清醒的時刻不間斷地專注於「無」字公案,第一次重要的高原經驗就可能因此而引發。「無」這時已變成你意識的一部分,你開始能一整天豪不間斷地維持你對「無」這個字的覺知,換句話說,你已經擁有了在白天清醒時刻持續目睹的能力(a type of witnessing awareness is now a constant capacity throughout the gross-waking state)。接著禪師就會告訴學生,如果他想洞穿(penetrate)這個公案,必須在睡眠時繼續參究下去(continue working on it)。接下來的兩三年,真正用功的學生就可以將這份「無」字公案的微細專注力(subtle concentration)持續到夢中。那時即使處在精微光明次元的夢境(subtle-dream realm)(註33)中,你都能維持目睹(a constant witnessing awareness)。當學生逐漸趨近自性次元(causal unmanifest or pure absorption)時,他們已經接近開悟邊緣了——也就是從自性次元的全然專注狀態(pure causal absorption)進入一味的大解脫(Great Liberation of One Taste)。起先這個一味也是一種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如果能持續修下去,就會進入高原經驗(plateau experience),那時就永不退轉了(a permanent adaptation)。(《一味》p. 502

澄明的夢跟睡研究到這裡。我想受 subtle 所控制,就跟凡夫受物質幻象所困一樣,所以要超越 the gross,就跟要超越 the subtle 一樣。因此佛書都說不要執著於夢,也就是說不要執著於 the subtle,夢跟本尊示現都在同樣層面,夢則是 the subtle subclass 子集、分支(不是翻譯所稱的「附屬狀態」),唐望所比喻「大海洋裡的小河流」,但是如同肯恩所說,澄明夢等同具妄念三摩地(有相的不二定境),在夢中修寂止(Shi-ne)也是一樣的。雖然我感受不到出體夢有像禪定嗎?可能在法界中修法時是有點類同的經驗,不過肯恩描述的又不同了。他說認識到一切升起都是自己,哦我還沒有到這種地步:

純然的空寂(pure Emptiness)中沒有任何束縛,它燦爛、純粹、自由、無限,超越光明,也超越至樂(bliss),而又沒有任何條件(radically 徹底 unqualifiable)。拉瑪那(Ramana)將這種深刻的目睹(或連續不斷的覺知)稱為「我即自性」(I-I)。「我即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整個法界的存在(exists),感覺上就是我自己的存在。(the entire Kosmos exists as the simple feeling of my own Being.)每一個有情眾生(sentient being)都可以發出這樣的聲言。

吠壇多哲學強調的是「我即自性」,佛家強調的是「無我」(no I),然而它們指的都是純然不二,沒有任何條件的空寂(pure, nondual, unqualifiable Emptiness——shunyata——此乃整個世界如實如是的真相,它和你當下的真實狀態(true state),那個純然、自然、自發、永遠存在當下的覺知(ever-present consciousness)並無不同——也就是貫穿清醒、夢境與深睡的不二覺知。(《一味》pp. 92-93

跟南開師講的普賢王的自性差不多意思。關於這個 unqualityunquantity,好像跟圓滿有關(如所有智、盡所有智),是不能用質跟量來稱其功德。

 


2009/11/08 Sun, sunny, outdoor 23-30°C, 《西藏的睡夢瑜伽》:夢修持與睡修持(1

 

接下來回到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這小節講到睡修持與夢修持(Sleep Practice and Dream Practice)。認真記夢四年(since 2005/07),不能說沒有進步,出體上可以所有生起逐漸不恐懼,但要認為是我自己的生成或鏡子反射則還沒到這地步。上回讀《隨師行記》秋竹師問《心經》中大明、無上咒指什麼?師說是「無所得」。若真的按肯恩威爾伯的同義詞:清晰清醒的夢(pellucid dreams)等同具妄念三摩地(有相的不二定境),那麼就應該是,「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心無恐懼,遠離顛倒夢想」,所以有相不二定境肯定要心無恐懼,並遠離顛倒夢想。

夢修持與睡修持的差別與禪定靜修中有對象的止修與無對象的止修(calm abiding; zhine)之間的差別多少有點類似。同樣,在密宗修持中,夢瑜伽被用來生成禪修神本尊meditational deity; yidam)的聖體(divine body)(仍屬於主客體的範疇之內),而睡瑜伽培養的是神的意念(mind of the deity)(純粹的非二元覺識)(pure non-dual awareness)。從某種意義上說,夢瑜伽在大圓滿中屬於次要修持,因為它依然需要依靠幻相(vision)和各種景象(images)。而在睡瑜伽修持中既沒有主體也沒有客體,只有非二元本覺(non-dual rigpa)。(p. 116

這是很正確的闡述。但是雖然我們出體練習自有相的夢場景穿破而出,也是從有相轉為無相寂止修持,只是寂止的時間長短而已。有時念頭生起(擔心會醒或戒慎周遭生物),是不是後者我們可以稱之為睡瑜伽呢?在法界無相修持基本上沒有所緣——有啦,持咒或阿字觀修,只是沒有夢場景——各種景象——而已。但我是夢太多太久了,如果能夠達到「夢將消除」,我想那也是不錯的。所以我自不量力想修點睡瑜伽,只是不知如何起修,一個不漏地全部記得整個睡眠期的夢可能不難,能量好就可以辦到 ,但要保持清醒在無夢深睡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例如,有人告訴我們去想像一下身體的消融(dissolving),這聽起來不錯,因為這一景象是可以描繪出來的(pictured)。身體消散(dissolution)之後有一段時間沒有什麼可以抓住的東西,這就為準備好的修行者認識本覺(recognize rigpa)提供了一個條件(situation)。這就像從數字 10 開始倒數一樣,從數字 1098,一直數到零。數字零後沒有任何可以獲得的東西。零是虛空中的一個明點(the tigle of empty space),但不是引導我們抵達那裡的動力。倒數到零就像依賴器物進行的修持,它會把我們引向不依賴器進行的修持的空性。(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17

 

這段譯錯了:There is nothing to grasp in zero, it is the tigle of empty space, but the movement leads us there.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49)

數字零本身沒有任何可執取的,它是虛空中的明點,不過是個引導我們到那的動力。

忘了講從三種睡眠開始,「有關睡夢瑜伽的這些章節是講給那些已經是密宗和大圓滿修習之人的」(p. 113)。所以我相信沒有一點基礎夢修能力的人及不知道阿字觀想是要達到本覺,是無法進入這部分的實質了解。我在觀修上,不管是阿努瑜伽或阿底瑜伽,最後都有融入或他們大圓滿同修會翻譯的融攝,我當然可以假想一個空的形象消失,但是這並沒有真實的體驗。Nothing...but,這種語法是反證,上段譯錯了。這就好像我們練習五個或六個阿字觀想,一直到最後剩下空,那就是本覺,本覺不是阿字本身,但觀想阿——很重要的母音,萬物萬象都由此種子字衍生——可以提供我們趨近本覺的動力。

睡瑜伽的修持被認為比夢瑜伽的修持更難。在夢中變得清醒,意味著夢得到了辨識,即:夢是覺識之對象。在睡瑜伽中,這種辨識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辨識,而是純覺識對非二元的辨識,即:明光被覺識辨識。此時,感官意識沒有起作用,因此,依賴於感官體驗的意念也沒有起作用。明光就像不用眼睛、可體或觀察者來觀看。(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17

這段我們明天再評論。

 


2009/11/09 Mon, sunny, outdoor 22-30°C, 《西藏的睡夢瑜伽》:夢修持與睡修持(2

睡瑜伽的修持被認為比夢瑜伽的修持更難。在夢中變得清醒(清明 lucid),意味著夢得到了辨識(recognized),即:夢是覺識之對象it is the object of awareness,覺知的客體)。在睡瑜伽中,這種辨識(recognition)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辨識,而是純覺識對非二元的辨識,即:明光被覺識辨識。此時,感官意識沒有起作用,因此,依賴於感官體驗的意念(心 mind)也沒有起作用。明光就像不用眼睛、客體或觀察者來觀看。(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17

畫線處譯錯:

But in sleep practice, the recognition is not of an object by a subject but is the non-dual recognition of pure awareness, clear light, by awareness itself. The sensory consciousness is not functioning, so the mind that relies on sensory experience is not functioning. The clear light is like seeing without an eye, an object, or a seer.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49)

石譯:在睡瑜伽中,不是藉由主體對客體的認知,而是非二元純覺知——即淨光(明光)——對其本身的確認。感官意識沒有起作用,因此,依賴於感官經驗的心也沒有起作用。淨光(明光)就像沒有眼睛、客體或觀察者的看見。

但是淨光或明光經驗是什麼呢?書上說更有甚者你不必等到入睡就可以經歷,丹增仁波切後面說到:「無須等到睡著才會有明光的體驗,在睡前就要盡力安住在明光之中。」(p. 141)這是不是大喇嘛不分晝夜、室內外總是戴太陽眼鏡的原因啊?因為怡蘭問我為何南開師網路開示都掛太陽眼鏡,我說他看到報身層次可能可刺眼吧?!

如果你的內心仍有貪欲(執取 grasping),那麼,以夢瑜伽作為開始也是可取的,因為在夢瑜伽中,意念(mind)可以專注在夢本身(fasten on the dream itself)。當培養出本覺的穩定後,睡修習就比較容易完成,因為會有一種不貪取(執取)、不成為客體的強烈體驗,這是睡瑜伽中所需要的境界。(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18

After stability in rigpa is developed, sleep practice may be easier to accomplish because there is a strong experience of not grasping, of not being a subject, which is the situation in sleep.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50)

所謂意念指的是心(mind),當然這種心也是意念。夢瑜伽練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把夢中一切視為虛幻,也就是沒那麼執著,當然也不受夢所控制。但不成為客體是什麼意思?靠夭又翻錯了,是 subject。而且也不是貪欲是執取,我們說以其為真實。應該是「不成為主體的強烈體驗,而那即是睡眠的情況」。因此我在想肯恩威爾伯的澄明的睡,為何有個好大的我?因為處在無二境地,是沒有看者、被看與看,沒有自他,又何來「自性我」(I-I)?然後生起什麼都是我、一切都是我的,奇怪耶。

 


 2009/11/18 01:21PM

 

2009/11/11 Wed, cloudy, outdoor 20-21°C, 《西藏的睡夢瑜伽》:睡修持

 

剛翻了幾頁《遇見上師之後》,其實這本書是集結 Guru for Hire, Enlightenment for Sale 的開示內容,以前我們邊看影片邊摘述過,主要在講佛法中心的亂象,以及弟子與上師之間關係,以及弟子與弟子之間的關係,說的當然是有人就有亂象的中心瑣事。一個人對上師可能沒問題,十個弟子對上師就有紛爭。當然每個佛法中心都有問題,不然大家都成佛了。

 

《遇見上師之後》詹杜固仁波切講到達賴喇嘛的開示,他說他永遠忘不了二十五年前達賴喇嘛在紐澤西的華盛頓郡開示一席話,達賴喇嘛尊者說我們肯定無法整天修持,至少可以一半一半:一半過今生的生活,一半為未來世打算。詹杜固仁波切覺得非常實用,因為他當時需要上學、作學校的功課,這樣就花掉一天 50% 的時間;剩下的時間他就持咒、修持、研讀經典、參加開示等。後來我也算了一下我的醒時時間表,可能還沒有一半一半呢,因為上班工作三小時(其實也不足),修持才勉強算兩個半(晚上只有一個鐘頭,上下班開車各算半個鐘頭)。所以上午夢到「達賴喇嘛尊者」說。

 

繼續《西藏的睡夢瑜伽》。這節講睡修持,丹增仁波切說傳統上需要一位上師,在你睡眠期間,分幾次叫醒你,然後問你:你有意識了嗎?你做夢了嗎?你進入無明夢中了嗎。如果沒有上師幫你服務,那就需要一位有經驗的修行者一夜叫醒你三次,問你上面三個問題,這時你的世俗心會被他搞得精疲力竭,就更容易在明光中發現自己。我覺得不需要經驗豐富的修行者,大概找通宵打麻將的朋友代勞就好:你聽牌嗎?胡了嗎?可以吃紅嗎?

 

這第三小節進入睡修持(Sleep Practice)的修法解釋。前面夢修持才觀四辦蓮花,東西南北加中才五個種子字,現在是 44 個藍色蓮花花瓣,中央是空行母賽傑馬蘭度,不是啦,賽傑度達瑪,這裡沒有提供她的法照,描述說是:明耀清澈的純光體、宛如水晶般的明點,淡藍色的光芒四射,「你的覺識與發光的明點完全融合,直到你變成一道光芒四射的藍光」(p. 126)。「要向空行母祈禱,這樣,你就會獲得明光睡眠而不是做夢或進行無明睡眠」(p. 127)。

通常,身份的認定取決於感官世界。當感官世界在睡眠中消失之時,對意識的支撐垮塌了,結果就「入睡」了,這意味著我們沒有了意識。睡瑜伽把支撐意識的明點作為與失去的外界世界的一種聯繫。在感官體驗逐漸消失的同時,修行者要依次與(東西南北中)五大明點建立聯繫,直至由於外部世界的完全消失,主體融入明光的純粹、非二元的光芒之中。

A. 把你的覺識與明點融合在前方,形成黃色光。

B. 覺識移到左側綠色明點。

C. 覺識移到後方紅色明點。

D. 覺識移到右側藍色明點。

E. 覺識與中心的淺藍色明點完全融合。你將是明光本身,你會在睡眠過程中停留在那片光明中。(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27-128

有沒有更複雜?我能保持睡前心間明點都很難了,還要漸次等速轉一圈觀想然後睡著。不過如同夢修,丹增仁波切建議最好夜裡醒來三次,如果喝了一杯再去睡,我差不多是這樣。夜裡三次醒來時,每次都問:是否無明睡眠?是否做輪迴夢?是否曾在明光中?不過我們通常會問:我剛在夢什麼?然後進行口述夢錄音拼業績。

 

第四小節明點(Tigle)。啊英文版有賽傑度達瑪的法像。

 


2009/11/12 Thur, cloudy/raining, outdoor 21-23°C, 《西藏的睡夢瑜伽》:睡修持的障礙(1

 

先來分享一下凌晨讀詹杜固仁波切《遇見上師之後》。這本書是開示集,所以比較口語,所以我們也用聊天的方式略提,不算正式書摘。詹師認為承諾卻不守信用的人很匪夷所思,不單是對自己老師,他說「答應一個對你發心清淨的人卻不守信用,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力,業報現前時各有不同。」(p. 87

 

受了密宗灌頂也是答應修法,如果沒修一樣是不守信用。詹師說他一共有兩次因為太累睡著了,結果忘了修睡前儀軌,隔天醒來他都急哭了全身發抖,然後甚為激動地去問他另位老師,老師只是看看他說:「那就做兩次。」(p. 88)因此以後他若不確定持咒數時就會多重複。我也是啊,因為我用的是天主教唸珠,一圈只有 54 顆,108 遍要兩圈。有時候百字明或供曼達我會忘了是否第二圈,就再一次。

 

在對上師的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忠貞不二。正好這裡講到,如果你已經成為一個中心的固定成員,就不宜加入另個道場。更有甚者,比如說你來自某仁波切的中心,又加入其他同修會組織,並在該組織裡宣揚自己仁波切的偉大,那麼這樣也是不恰當的。如果基於因緣你到別的道場去聽其他上師開示,就悄悄去聽就可以了,也可以表明自己的上師是某仁波切,但僅此而已。同時跟幾位上師修學其實沒有什麼不可以。

 

好了,回到《西藏的睡夢瑜伽》。明點沒有講什麼,明點就是一個小小發光體(small sphere of light)而已,代表覺識(consciousness)的特質,心間明點則代表著淨本覺(pure rigpa)。丹增仁波切提到睡瑜伽不僅是為睡眠而進行的修持,主要是要練習貫穿醒、夢、睡——不只,醒、睡、禪修(meditation,其實這裡定義已經是 contemplation 禪定)和死亡四個階段的非二元覺知(p. 132)。這有四個障礙,簡體中文沒有條列式內容:

1. Losing the presence of the natural clear light of day when distracted by sensory or mental phenomena

2. Losing the presence of the clear light of sleep when distracted by dreams

3. Losing the presence of the clear light of samadhi (during meditation) when distracted by thoughts

4. Losing the presence of the clear light of death when distracted by visions of the intermediate state 中陰階段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67)


2009/11/14 Sat, cloudy, outdoor 18-23°C, 《西藏的睡夢瑜伽》:睡修持的障礙(2
  

《西藏的睡夢瑜伽》前篇講到四種障礙。第一種障礙講白天失去對自然淨光的關注。其實對我們是空話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自然淨光。不過以資深佛友講的故事提到「有一天在坐船的時候醉心於景色之美、心離開了禪定,這時候突然起了大風暴,船翻了、他不會游泳又慌了神,竟然被淹死了」差不多這意思,這障礙主要是來自外在表象,「我們會迷失在對感官對象的體驗和幻相之中」(p. 132)。以前莊圓師父也說過我,美的事物就會吸引我,假如我正在走路我就會撞傷。不過這也是他唯一講不準的地方,我從來沒有因為看美的事物跌傷撞傷。美很好,但我不會留戀。

如果我們停留在淨本覺中,體驗就會有所不同。聲音響起,但我們會與聲音中的寂靜相聯繫,而不會迷失專注。幻相在我們眼前閃過,但我們根植於靜寂之中,意念不會游移。(p. 132

第二個障礙講的是受到夢的干擾失去對睡光明的專注。這對我們又是另一個空話,我們也不知道睡光明是什麼。丹增仁波切說「阻礙實現睡光明的障就是夢」(p. 132)。

我們會說影像遮蔽了淨光,但這並不是說夢真的遮蔽了淨光,而是說偏離了明淨後散亂了。因此,在修持的初始階段,我們祈願既不要有無明睡眠也不要有夢睡眠。當培養出足夠的穩定性後,夢就不再會使我們散亂,就會有明光夢的結果。(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33

 

如果我們被這四大障所蔽,我們就不會超越輪迴,只會跌入輪迴的陷阱。在完成了睡夢瑜伽修習之後,我們就會知道如何將這些障化成道。

睡修習不僅僅是為了睡眠,而是把所有時刻(醒後、睡時、做夢及中陰)與淨光融合在一起的修習,倘若能做到這一點,其結果則是獲得解脫。(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33-134


2009/11/15 Sun, cloudy, outdoor 17-23°C, 《西藏的睡夢瑜伽》:「輔助修持」
  

《西藏的睡夢瑜伽》我已經看完了,接下來不知道要看什麼。今天南開師說的例子我想可以摘一下:

我沒有說前行不好,但你不要以為前行是獲得正行的護照。有次我旅遊到波士頓,碰到個人認出我是有名的藏醫,他說他得到一種病,我說演講結束我可以跟你討論,但他沒有進來聽演講,只是待在門外。我看出他有中風,光是用藥沒用必須修法,他說有修前行,但中風很難大禮拜。我說若你有上師,你可以請求金剛手教法,然後服藥治療就會有效果,他很滿意就走了。第二次我到波士頓,演講前他又來了但說情況更糟,我問他修了金剛手嗎?他說上師沒有給他金剛手教法,他還是只做前行。我說你必須獲得金剛手傳承,他沒有請求我給他,但我給他簡單的方式。他沒有獲得傳承,但至少來聽演講多少聽了一些,我跟他說修法不要太有侷限,但似乎沒起作用。第三年我再去就沒看到他。有次我去一個禪修營看到他來,他已經瞎了、跛了,這就是他的情況,年底時他就死了。可見你沒有學習教法的精華,而只是前行,那將沒有太大利益。我跟弟子說不要跟鴿子一樣,當鴿子睡著就咕咕,總是調整姿勢,這就好像前行,直到天亮還是不斷變換姿勢,直到死時前行還沒做完。當你是大圓滿行者,你可以修金剛薩埵。有些人說南開諾布不喜歡前行所以他自己也沒做,我做了兩次前行,,我從內嘉仁波切接受南卻敏珠多傑 (Namcho Mingyur Dorje)前行。

四個十萬是指皈依發心,金剛薩埵,大禮拜,供曼達。上師心咒好像要求一百萬遍。這幾樣既不會讓你寂止,也不會讓你勝觀,但傳統習慣就是要弟子先做,但做完又不一定成為什麼上根根器。我是覺得有時間的話是可以兼做,但也不要說完全不做,萬一有什麼損失的話對不對?最好不要太冒險。

 

接下來摘到「補助修持」(Supportive Practices)。主要是上師、空行母、行為、祈禱、融入(dissolving)、擴展與收攝。這裡說「你與上師的親近感實際上就是你與自己真實本性的親近程度。這就是上師的支持(the support of lama)。」(p. 134)空行母是睡瑜伽要觀想的賽傑度達瑪。

 

這裡說 dissolving 修持的目的是要將二者合而為一(unify the two)。這裡描述都是如何做觀想,但是我覺得現代人很容易拿到書以為就可以按書練習,可能一些練習寂止的方法可以,什麼不動禪或動禪,好比一行禪師寫的那些書,或新時代的大師提供增加直覺力的方法。但南開師今天講傳承很重要,他說:「傳承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領悟是頭腦層面,我們沒有辦法超越思考判斷,所以和傳承相連很重要。」練習看穿自己或直覺他人,有本書叫《相信你的直覺:探索心靈智慧的54堂課》,要你沒事等電梯時猜哪一部電梯先來,無聊死了!我要知道哪部先來幹嘛?這種了知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我老是猜錯,呵呵。這種心智的直覺是垃圾,離巫士的直觀、覺者的洞察很遠。

 

意思是我繼續摘融攝觀想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修習夢瑜伽與睡瑜伽(光明瑜伽)需要傳承,這開宗明義就講了,且這部分內容係提供給大圓滿修行人,不是一般人。不如我們直接殺到本書最後第六部「詳述」(Elaborations)「What follows is additional commentary, relevant to both dream and sleep yogas, to help ground the practice in understanding.」(p. 185)。中文沒翻譯出來「落實」修持的了解。

在密宗和大圓滿法中,弟子與上師之間的聯繫異常重要。弟子必須得到上師的傳承和指導,而後,必須培養出在本覺中的某種穩定。沒有這種穩定性,就難以理解精神之旅上存在的至關重要的差異。這種差異還只停留在概念上,心性是超越概念的,沒有理論上的理解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心智上的理解)就很難獲得體驗。但就修持者而言,沒有體驗,教法只能成為抽象的哲學或教條。(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49

便是心智上的理解是也不是那麼容易辦到,需要一些努力思辨,所以很多人滿口佛言佛語,其實所知不多。

 


2009/11/16 Mon, cloudy/raining, outdoor 17-23°C, 《西藏的睡夢瑜伽》:context 教法內容  

在密宗(密續 tantra)和大圓滿法中,弟子與上師之間的聯繫異常重要。弟子必須得到上師的傳承和指導,而後,必須培養出在本覺中的某種穩定。沒有這種穩定性,就難以理解精神之旅上存在的至關重要(fundamental)的差異。這種差異還只停留在概念上(conceptual discriminations),心性是超越概念的,沒有理論上的理解(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心智上的理解)就很難獲得體驗。但就修持者而言,沒有體驗,教法只能成為抽象的哲學或教條。(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49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以心智的了解來認識教法,但是出體有個好處就是,因為已經拋開肉身層面,許多抽象的名詞都是立即驗證的,譬如空性及萬法如夢。因此我很懷疑假若沒有禪修到寂止與勝觀的階段,空性都將是分析出來的而非真實的體驗。拿什麼叫什麼叫無限來說,當我們出體處於法界,就是景跟景之間的空白階段,這很有意思,因為有人問索甲仁波切如何禪修,他回答說就是拉長念頭跟念頭之間的空隙時間,換做出體,就好比是夢場景跟夢場景之間的無形無相地帶。一開始我們無法待在這樣的情況太久,我們會有念頭,就跟我們立即出現夢場景一樣;逐漸我們拉長在這個黑暗無偽裝地帶的時間,而這個時候周遭體驗起來只能說是一片無邊廣袤的法界,(空間場景)影像從這裡升起又消散,而並非我們去到、飛到另個地點。那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唐哲那羅曾經跟卡氏示範聚合點的移動使此時此地完全變換,他只是原地踏步,然後移動聚合點,之後他就從卡氏面前消失了。似乎有一層隱形簾幕隔開他們,直到他將聚合點移回來才又出現。就是這樣。我找一下出處。一時找不到以後再補。至於 Sherry 所提佛書上所說的她今天完全經驗到,就是人身難得、生死無常、輪迴過患、因果業力、解脫功德、依止善知識,其實這些都是相對層面的東西,我師父曾說這是說來嚇唬你的,當然也是真的,但如果萬法如夢是幻,那當然也跟夢一樣醒來就沒事,彷彿不曾發生過。所以什麼叫給你考試?什麼叫佛法說的全都應用上?出體可以體驗更深也更假,在輪迴中只是體驗更真而已。所以夢修絕對能夠對於勝義諦也就是 nagual 有較快速的了解,不需要在醒時做「啊多麼痛的領悟」。

不過,對於睡夢瑜伽背景context 教法內容)正確、全面的理解會有助於修行者在修行中得到指導,避免錯誤並隨時做好準備去認知修持的成果。只有在明確理解之後,修行者才能檢查自己的體驗是否符合教法,並避免將其他體驗錯當成本覺,但歸根結底,這些體驗都要用上師的口頭教法來檢驗,無論上師與弟子之間的見面聯繫與否。(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49

Nevertheless, a correct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of dream and sleep yogas helps the practitioner stay directed in practice, avoid error, and prepare to recognize the fruit of the practice. 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tioner can check his or her experience against the teaching and avoid error of mistaking some other experience for rigpa. But finally, these experiences should be checked against the oral teachings given by a teacher during the course of an ongoing relationship, hewer infrequent the meeting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may be.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87)

石譯:然而,對睡夢瑜伽文本內容有正確的心智上的理解確實能幫助修行者直接步入修持正軌,避免錯誤,且準備好確認修持的成果。

嗯看不大懂。口頭教法是來自上課,所以可不說用坊間買的書來檢驗,然後說自己什麼「進入無限、踩在有限上生活」,那也真是太委屈了。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出體想成處於「具妄念三摩地」,當他們說出體等同禪定,我都覺得好神奇,說穿了這些都是名相,就跟唐望說當你學會做夢dreaming),它叫什麼已經不重要。我們會把其他經驗錯當本覺嗎?本覺的體驗是什麼對我們還很模糊,也許當我們真能「進入本覺、踩在凡覺中生活」,那是不是叫本覺一點也不重要了。

 


2009/11/17-19, 23 Tue/Thur/Mon, cloudy/raining, outdoor 14-15°C, 《西藏的睡夢瑜伽》:心與本覺
  

摘一下心與本覺(Mind and Rigpa)。這個心指的是概念化的心智,本覺指的是心性的純覺識。其實我後來讀書有讀到本覺說的是阿賴耶(還是阿賴耶識,我搞不清楚),並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智慧,只是其他七識還不起作用的時候的純覺知,最後證悟是要翻轉阿賴耶成如來藏,這樣智慧就可通達。就好比子光明跟母光明,我們「個體」(最近 T 師兄不知哪裡學來的說法)所證是子,連結到更大的則是母光明,但也說你的「子」跟他的「子」並無不同也無分別,也就是你的本性跟貓的本性並無不同,所以光證到本性還沒有到究竟。自性階段在肯恩說法後面還有不二境界。所以了悟本性,或說本覺,只是自性階段。

概念化心智或游移之心(conceptual or moving mind)是日常體驗中……,通常會被認定為「我」或「我的體驗」。它的基本活動與存在的二元幻相契合。(Its fundamental dynamic is engagement with a dualistic vision of existence.)它把自己視為客體世界中的一個主體,它留住(grasps)一部分體驗而排斥另一部分體驗。

在我們掌握語言之前,概念化心智就活躍在我們心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動物也有概念化心智,嬰幼兒和那些天生不具備語言能力的人亦如此。這是習慣性業力傾向的結果,業力傾向在我們有了自我意識之前,甚至在我們出生前就已存在了。其根本特徵(essential characteristic)是它本能地把體驗進行了二元性的劃分,以主體和客體或我和非我作為開始。(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0

我在打上面這些句子的時候,怎麼樣都會對應於寫的四種動物的體驗,因為大圓滿的心部就是首先要區分心與心性,前面的心講的當然就是概念化或游移之心,所謂的游移,是有點人格分裂似的用很多種人格模式來看同樣一件事,就像很多人寫自己既高傲又自卑,就像 G 舉的情緒、情感、分析、弘觀(稍微大一點、及能力所知的最大視野來看)等等。

 

接下來講到一些比較不太容易理解的說法,說到苯教的《母續》將這種概念化心智定義為「積極化現心」(active manifestation mind),主要是依據業氣之運動(業力之氣在體內運行)生成思想概念及其他心理活動,所以只有在概念化心智完全停止活動才會融入心之本性之中。這些概念心智的活動有三種:

游移之心可分為有功德的(virtuous)、無功德的(non-virtuous)或者是中立的(neutral 中性的)。有功德的行為產生對心性的體驗。中立的行為會干擾與心性的聯繫。而無功德的行為會生成更多的干擾,會導致與心性失去聯繫(disconnection)。(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0 

有功德跟無功德基本上談的是慈悲及貪欲這樣的差異,或者利他及自私等等,意思是說動機不好就會干擾與心性的聯繫。

非二元覺識:本覺(Non-Dual Awareness: Rigpa

心性在尚未被認知時,以游移之心顯現,但一旦被直接領悟時,它就是通往解脫之路,也就是解脫本身。

大圓滿教法經常運用一面鏡子來象徵本覺。然而,不論鏡中映射出什麼,鏡子都不會受其玷污或影響,也不曾終止反射。(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1

丹增仁波切舉例將心性定義為大海,世俗心就像溪流,這也跟唐望舉的做夢注意力跟第二注意力一樣,不同的是做夢注意力不是那麼世俗心,稍加鍛鍊就可以通向第二注意力。本覺跟阿賴耶怎麼分?丹增仁波切說:「本覺自覺地從阿賴耶(base)中生起,其活動是無止盡的顯現。」原來阿賴耶說的是基道果的基:

阿賴耶本覺與道覺(Base Rigpa and Path Rigpa

兩種本覺都是從修持的角度(內涵 context)來定義的。第一個是阿賴耶本覺(base ripga),是本覺無處不在的根本覺識(foundational awareness)。凡有心之人(Every being that has a mind)(包括佛陀和輪迴眾生)均有這種覺識(awareness),因為所有的意念(all minds)均從這個覺識中生成。

第二個是正在生成的道內覺識(innate awareness of the path),它是對無處不在之覺識的個人體驗。稱它為「道覺」(path rigpa)是因為它指的是瑜伽士們在進行大圓滿修法、接受教法、灌頂和傳承時對本覺的直接體驗,也就是說,只有在修持者得到道覺的傳授後才能在體驗中領悟之。(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52-153

It is called path rigpa because it refers to 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rigpa that yogis have when they enter the practice of Dzogchen and receive the introduction, initiation, and transmission. That is, it is not realized in experience until the practitioner is introduced to it.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91)

意思是指要接受心性直指教授才有可能觸發行者關於心性的直接體驗,這個心性說的當然就是本覺,不過這裡特別指道覺,是必須進入教法才能有的對本覺的個人體驗。

 


2009/11/24 Tue, cloudy/raining, outdoor 20-25°C, 《西藏的睡夢瑜伽》:阿賴耶

 

繼續《西藏的睡夢瑜伽》。這裡提到大圓滿所謂的阿賴耶跟唯識學派的阿賴耶不同義,但我沒看到這裡有寫出兩者的不同處。只說(大圓滿的)阿賴耶是基,本質是空性;但顯宗唯識學派認為阿賴耶是中立、尚未意識到的精神意識,其包括各類思想念頭和業跡(p. 153)。但我們也意識不到基,不是嗎?

從個人的層面上來看,明淨或阿賴耶識的明光方面就是本覺(純覺識)。阿賴耶就像一片天空,但有不是天空,因為天空缺少覺識,而阿賴耶就是覺識和空性。這並不表明阿賴耶就是覺識的主體,而是說覺識就是空性。空即是明,明即是空。(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4

算了,基本上我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我沒有覺得《新版夢瑜伽》有翻譯得比舊版好,像有些我已經熟習的詞彙,又用英文直翻。例如「自顯文字」,翻譯成「顯現文字升起」,我還沒空查核原文,我這粗校單純是就閱讀上覺得怪或簡繁轉錯,注音符號全形半形不分的部分。等於再看一遍《夢瑜伽》收穫不大,特別是他把人非人又變成獨角鬼,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我覺得這本書不會銷售很好,還不如《水晶與光道》,因為全書用了太多藏語專有名詞,翻譯得很拗口,日巴(rigpa)只是一例,其他不甚枚舉。我在看舊版時也沒感覺有那麼多西藏人名跟地名。

 

第四節領悟(Knowing)。說的是顯宗借用推理認知空性,沒有關於經由感官來認知心性的內容;在顯宗的五道十地,只有達到第三階段的見道才具有對空的直接領悟力。見道是不是唐望口中的「看見者」,標準不同無法類比,不過要達到見,確實已經明心見性,但同樣唐望巫士沒有關於心性的描述,看見者的「看見」屬於能量的層面也有物質層面的洞穿與直接知曉(direct knowing)。

 

我講這些你會有興趣嗎?因為大圓滿妥噶的修法就涉及直接體驗,特別是用眼睛可以看到,其實以前也摘過,他們先觀明點,類似唐望巫士對著太陽(戴帽子避免直視),可以利用日落時大地的一擊讓意識轉進其他層面。大圓滿的作法沒有要轉進其他層面,但是同樣有光線的放射效應,會看到許多明點於空中,可能厲害的明點看到得越大,這些都是我的猜測,然後看到鏈球桿菌似的金剛鏈,就是明點串成珠珠項鍊,而那是不會動的。就好像我們有時候拍照光線進入鏡頭拍出來的五彩光暈,因此光線進入眼睛也有同樣效果。南開師說這個是看到自己的能量,意思是我們平常坐下來看空中有些小游絲的白點點代表我們自己的能量,是不是說有一天成為看見者,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明晰球體?不過描述上不大一樣。上面我講的這(看到金剛鏈)就叫法性現前。這是極秘密嗎?我記得南開師外部傳法也講過耶。有些網頁也有描述過上師們可以看到這些金剛鏈。

 


2009/11/25, 12/04 Wed/Fri, sunny, outdoor 25-24°C, 《西藏的睡夢瑜伽》:領悟(Knowing

 

第四節領悟(Knowing)。大圓滿教法說「不僅心性的空和明能通過感官直接領悟」,感官還是「直觀領悟的最直接的大門」(p. 155)。想法、感覺或者直覺並不是一種體驗,師父曾說沒有打坐的經驗,連一刻鐘都靜不下來沒資格談覺受,什麼「進入無限、踩在有限」,完全是種概念化的心智,這並不是像我當初在王靜蓉靈氣治療下意識非常清晰發現自己身處如同出體法界的廣袤無垠靜謐的空寂的真實體驗,這種感覺進入無限是類似幻覺還是什麼我不清楚,不過沒有上師及教法傳承,且沒有經過每天的如實練習,看本書就能進入無限我覺得是有點困難的。

通常,我們依靠自己的才智去領悟,於是,我們便會滿足於一些概念。一聽到某些話語,如果我們只領悟其中的含義而不曾直接體驗那個詞所暗示的真正含義,我們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沒有依靠對概念隱含之真諦的直接領悟,而是去探究以自己希望理解的模式而建構的概念模式,這就更容易迷失在游移之心(moving mind)之中。(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5

上次 11/26 摘到這。接下來討論到「直觀」,丹增仁波切說:「通過眼識、耳識、鼻識等可以體驗心性。……這與一切直觀都是相似的。……通過眼識直接領悟的形式,比在概念化心智中發生的感覺模式更接近於基本現實。概念化心智是無法直觀的,它只通過被投射的精神影像及語言來認知事物,因此,它本身就具有推論性。」(p. 156)很多人都錯把直覺當直觀,但什麼是直覺呢?也是一種感覺,感覺有反射神經與運動神經,逃生的本能是直覺嗎?如果是那便離直觀蠻遠的,那是純生物性機制,保護自己的本能而已。習性的投射與自動作業模式也是類似的方式,就好像你每天走一樣的路回家,不假思索的模式反應而已。

 

有關眼視可以體驗心性,這在大圓滿法裡有特別的修法,確實是可以「法性現前」,我不知道是否將法性物質化了,不過唐望看見者可以看見無盡放射也是一種眼識的作用,直接看不推論。但需要注意一點,在「看見」的同時不可以墮入二元見,不然會怎樣我也不清楚,是所見消失了?還是體驗不純粹?

這並不是說直接的感官體驗就是心性(nature of mind)本身。即便只有粗淺的觀察,我們往往試圖巧妙地把自己看成是觀察的主體,這種體驗仍然保持著二元性。

Even with very raw perception we tend to be subtly identified with a perceiving subject, and the experience remains dualistic.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96)

但在覺識與感官對象接觸的那一瞬間,就產生肉眼看不到的心性(赤裸的心性)

But in the very first moment of contact between awareness and the object of the senses, the naked nature of mind is there.

例如,當我們驚訝萬分的一瞬間,我們所有的感官是張開的,我們並沒有把自己視為體驗者或一種體驗。在通常情況下,那一瞬間是無意識的,因為我們所認同的游移之心(moving mind)在那一時刻因受驚而靜止不動了。

但如果我們停留在那一瞬間的覺識之中,就不會有觀者或被觀者,只有淨見(純感知):

But if we remain in the awareness of that moment, there is neither perceiver nor perceived, only pure perception:

既沒有想法也沒有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只有開放的、非二元的覺識,那就是本覺。(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56-157

這一段寫得很精要。我在某些灌頂的某個瞬間的確是這種「無意識」,可能很短,不知道如何描述。或者沒有我隨便講講。大海說我不可以把我的體驗說出來分享,好可怕喔,那我怎麼知道我的體驗是否正確呢?上段翻譯比較嚴重錯誤的是 naked nature of mind,師父的書裡講了很多裸然本智或赤裸覺性這類的詞彙,因此 naked 是很重要的形容詞,跟「肉眼」沒有關係。

 

接下來第五節,中文翻譯作「認知明空」,英文比較清楚:「Recognizing Clarity and Emptiness」。以下單句節錄:

對於在本覺中能夠穩定下來的修持者來說,一切體驗的出現都是心性的一種裝飾。

對空性的體驗就像對空間的體驗。空間是一個可用的很好比喻,因為在空間裡沒有任何參照物。

「空無」與「空性」意思相同,儘管它是一切存在之精髓,但卻無法認定它,因為它超越一切特性、屬性或言及的其它東西。

在某個層面上,幻覺並不存在,也永遠不會產生。(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8


2009/12/06, 12/12 Sun, cloudy, outdoor 15-21°C, 《西藏的睡夢瑜伽》:認知明空(Recognizing Clarity and Emptiness

 

第五節認知明空(Recognizing Clarity and Emptiness),我們就來認知一下。

在某種意義上,努力、思想和精進從某種意義上(redundant 贅詞)不利於本覺的實現。

But trying has to do with thought and effort, and trying, thought, and effort—in one sense—work against the realization of rigpa.

本覺不需要努力,甚至不需要付出,就可以發現的。它是活動發生時的靜止,聲音響起時的寂靜,雜念生起時那個無念的空間。本覺在業之外,它是本覺的覺識,業發生在本覺之中。(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58

But Rigpa is outside of karma, it is the awareness of the base, and karma takes place in the base.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 198)

什麼叫「本覺的覺識」?不是業發生在「本覺」中,而是「基」之中,「基」(base)不好翻譯吧。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翻譯成「基礎地」。

我們繼續把這本《西藏的睡夢瑜伽》摘完。說明什麼叫明光體驗:

明光(clear light)是一切體驗的基礎(ground)。因此,當我們談及「明光的體驗」時,我們指的是什麼意思呢?明光不是實實在在的一種體驗,而是一種空間,主觀想法、睡眠、夢境以及醒後的體驗都發生在這個空間中。

It is not really an experience at all, but rather the space in which subjectivity, sleep, dream, and waking experience occur.

我們在本覺的光輝中(醒後的本質(重譯:覺性的本質)中睡覺並做夢,而不是在我們自己的本覺體驗中。

We sleep and dream in the luminosity of the kunzhi, the essence of wakefulness, rather than have an experience of kunzhi in us.

我們只是從我們有限的視角(perspective)將它視為我們所具有的一種體驗。

當游移之心融入本覺的純意識(pure awareness of rigpa)中時,我們就會看到始終存在的一束光,我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本性。

When the moving mind dissolves into the pure awareness of rigpa, we see the light that has always bee, we realize what we already are.

於是,我們就會認定它就是「我們的體驗」,是我們通過修習形成的東西。但那是體驗生成並認知自己的空間,這是子本覺對母本覺的認知,是純意識的自我認知。(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58-159

But it is the space in which experience areises recognizing itself. This is the son ripga knowing the mother rigpa, pure awareness knowing itself.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p. 198-200)

說真的我真的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我先查一下英文有沒有翻譯錯。聽起來像在講本始基,也就是天空本身。是不是看見者看到無盡放射的境界呢?無論如何藏密體系描述起來的終極實相都是一種無可表述,說它是一束光更是言之差矣,說它是無盡的放射還差可比擬。但也許「一束光」說的是我們的聚合點本性也就是子本覺,「無盡的放射」才是母本覺也說不定。

 

終於摘到最後結語了。

睡夢瑜伽並非藏族普遍的修習。睡夢瑜伽通常不會傳授給年輕的修持者,也不會在普通大眾中進行教授。如果以獲得圓滿為目的,這是夢瑜伽尤為重要的一點,也是大圓滿法修習的核心。這可以概括為:生活中每時每刻(無論是醒後、做夢還是睡覺時)都要安住在純淨的非二元覺識之中。這是通往大圓滿的唯一之路,是所有圓滿大師選擇的途徑,也是睡瑜伽的精髓。(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65

這裡講到本覺就是指明光,我相信也是成為唐望巫士看見者的必要條件,你必須要看見人類明晰球體才算真正看見,明晰球體不是什麼棉花球,就是一團光而已,那是什麼在看見呢?不是你的眼睛,而是本覺。

 


2009/12/14 Mon, raining/cloudy, outdoor 16-19°C, 《西藏的睡夢瑜伽》:結束語(Final Words

 

繼續結論《西藏的睡夢瑜伽》。

另一方面,不要讓自己深陷修習之中。這是何意呢?如果你堅持修習卻沒有任何成效,生活中也沒有積極的改變,那麼,這樣的修習是徒勞無功的。空洞的儀式不會有任何成效。你需要帶著領悟來進行修習,要確定精髓所在並知道如何運用之。

佛法的確是靈活的。當你理解了這些修習,你也會發現形式不是問題所在。這個修持適合你,而不是你適合它。(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66

這樣說起來,我四加行都是無效的。也不全然啦,我慈悲心有增加、菩提心有增加,夢裡最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南開師這期開示也說:

另外一個做法,修法經驗及修證徵兆如何顯現出來?這些非常重要,包括顯宗教法有說,就是我們修法當中有什麼標記或徵兆顯現,根據它們來繼續修行。當我們看到煙就知道有火,通過間接推理可以了解火的存在;當我們看到水鳥可以猜測附近有湖或海。如果修法沒有任何徵兆,當然這不是什麼好事。你要明白什麼叫修法徵兆,有人以為會看到什麼證悟境界,不一定這樣。有些人閉關一到三年,你會想我修法沒有徵兆、修行沒有結果,你看看你修行前如何、現在如何?即便你出現情況但你不會像以前一樣反應,徵兆有很多方面包括身口意。如果你總是狗鼻子一樣,有時候狗毛在不同季節會有變化,黑鼻子則不會變化。如果修行總是焦慮,這表示修法沒有進步,不一定需要什麼境相,而是要有剛剛提到的狀況。(2009/12/09 南開諾布仁波切網路開示,聽講筆記)

但是因為我並沒有修法我不知道什麼修法徵兆。但是以南開師解釋修事業密咒閉關三天就有咒力的情況,我現在知道我唯一可以用的就是忿怒蓮師金剛盔甲,所以任何情況不妙時我現在都會唸上 108 遍。向那天我提到火星塞不順車子怠速時抖動我就一直唸,也觀想咒力擴及車子,到現在都很正常。其他事業密咒我修比較多應該還有作明佛母,這是懷愛,不大有機會念吧。金剛盔甲就很好用了。

在何處最終終止修習呢?

Where do you ultimately conclude the practice? (結論、驗收的意思,不是終止。)

在死亡過程中,即中陰狀態。安住在分二元覺識的能力就是進入涅槃的通行證。

The capacity to abide in non-dual presence is the passport that allows entry to nirvana.

如果你在睡眠中從未體驗過明光,那就很難在中陰階段超越輪迴。如果你能與睡時明光融為一體,那麼,你就能與死時明光融為一體。與睡時明光融為一體就像通過了期中考(midterm exams),你考得不錯,就有可能通過中陰階段的最後考試(the final)。

明光是神秘體驗的顛峰,是大樂和大靜。

The clear light is the pinnacle of mystical experience, the highest joy and the greatest peace.

睡夢瑜伽是認識明光,並在整個一生的時時刻刻(包括醒後、禪修、做夢、睡覺和死亡時)都安住明光的一種方法。(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66-167

Dream and sleep yogas are methods to recognize the clear light and abide in it through all the moments of life: waking, meditating, dreaming, sleeping, and death. (The Tibetan Yogas of Dream and Sleep, pp. 206-208)

呃,我們全書摘完了,有點虎頭蛇尾,ending 畫在 clear light 上,好像我們都是「光之生物」。夢瑜伽與睡瑜伽是用來認證明光的,就跟「做夢的藝術」跟「潛獵的藝術」是要達到「看見」一樣。

 


2009/12/15/16 Tue/Wed, cloudy, outdoor 21-26°C, 附錄:夢瑜伽修持綱要(Outline of Dream Yoga Practices

 

附錄:夢瑜伽修持綱要(Outline of Dream Yoga Practices):

睡前的準備修持

 

九個淨化呼吸

睡覺前要呈禪坐姿進行這九個淨化呼吸修持。

上師瑜伽

修持上師瑜伽。要生出強烈的虔誠心。然後,讓你的心與上師純覺識合而為一,終極上師就是你的原初本覺,即你的真本性。

護佑

按正確的姿勢躺下。男性右側臥,女性左側臥。觀想空行母簇擁著你、保護著你。用想像力把房間變成一個受到保護的神聖環境。呼吸要輕柔,內心要平靜。觀察你的心,直至你身心放鬆,覺識專注,不再沈迷於故事與幻想之中。要有能做生動清晰夢的強烈願望。在夢中,要認可夢就是夢。(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 172

 

主要修持(The Main Practices

 

把覺識帶入中脈中

夜晚第一時段的修持。專注喉輪,專注純淨半透明的晶瑩的藏文字母「阿」。字母「阿」被支撐它的四瓣紅色蓮花映成紅色。與那紅光融合。

 

增強明性

大約兩個小時之後醒來。還是呈獅子臥。練習呼吸修持七次。當你入睡時,專注眉心輪上的白色明點。讓白光融化一切,直到你與那光融為一體。

 

增強覺識專注

大約兩個小時後再次醒來。倚靠在一個高枕頭上,雙腿交叉(姿勢要很舒適)。專注心輪上的黑色字符「吽」。呼吸二十一次。呼吸要深、要飽滿、要輕柔。與黑色字符「吽」融合並入睡。

 

培養無畏精神

兩個小時再醒來。不需要特別的姿勢或呼吸。專注生殖器後面私輪上的黑色發光明點。與黑色光融合的同時入睡。

 

每次醒來要盡量保持專注並進行修持。早晨獲晚上最後一次醒來時要馬上保持覺識專注。回憶晚上的過程,產生心願並在白天繼續修持。

外,白天騰出時間進行靜修(止修)修持是有幫助的,有助於靜心、專注,這對所有其他的修持有益。

準備修習和主要修習最重要的一點是:整個白天和夜晚盡可能不間斷地保持覺識專注,這是夢瑜伽和睡瑜伽的精髓。(簡體《西藏的睡夢瑜伽》pp. 172-173

新苯教果然什麼都抄佛教的,所以南開師說要信新苯教不如去信佛教,就好像要學新加坡式英文 Singlish 不如去學真正的 English。我現在還沒空研究火山營本部,感覺起來很像奧修社區,有很多課程可以學,學了之後有授證,什麼一級教師等等,然後回到本國就可以開課了。無論如何這是折衝式的西方制度,就跟那些堪布、阿闍黎一樣,但禪修營有趣多了,可以學金剛舞、幻輪瑜伽、南卡、龍塔等等。很像奧修社區學動態靜心、靈性瑜伽、塔羅牌(奧修禪卡)等等很多課程。感覺起來不那麼宗教儀式,正經八百,但是這一切都跟覺識有關。昨天看校修南開諾布仁波切新版《夢瑜伽》,才發現明覺原文是什麼咧?awareness;大圓滿明覺:Dzogchen awareness;日巴明覺:rigpa awareness。我還以為跟明性有什麼關係呢。

 


註:


Copyright © 石曉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