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理設計/女性設計師及執業環境
Javascript DHTML Drop Down Menu Powered by dhtml-menu-builder.com
回到光理首頁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回到光理首頁
 
       

專題座談

女性設計師及執業環境

 


室內雜誌
Interior  36期  Nov., 1994

時間  199476

主辦  室內雜誌社

主席  陸蓉之 (朝陽工學院商業設計系系主任)

參與  丁文玲 (翔笙公司室內設計師•明志工專講師)

參與  石曉蔚 (康新設計公司室內設計師•中原大學室設系講師) 

參與  施秋連 (衡美企業室內設計師)

參與  嚴書宜 (翔笙公司室內設計師•文化大學家政系講師)

策劃  黃湘娟

記錄  林勝慧

攝影  林日山

 

陸蓉之   今日有此一機會與各位女性設計師共聚一堂 來探討有關「女性的創作歷程與執業環境」一題,實在難得而有意義,尤其個人過去 21 年皆久居美國,直 5 年前才回到台灣,回國之初面臨了很多環境適應上的困難,尤其對一位想在自己專業領域上有所企圖的女性而言,相信會因不同的年齡、背景等,而面臨不同的問題,這種經驗的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個人興趣所致,常探討兩性在藝術創作上的差異,發現在中國美學史上,因女性沒有參與的空間,所以幾乎沒有對藝術詮釋的記錄;但反觀西方的現象,則在 20 年前的藝術史教材上,已有所記錄。

    處在此世紀的女性,在教育體系中一直接受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身在其中,常不自覺此一現象,習慣接受以男性為主,亦即英雄式、紀念碑形式,以成為大家追隨或注目的對象;若回溯過去女性的藝術創作過程,很多是以勞力付出為形式,但女性是不需要建立在紀念碑形式的英雄崇拜,而能在生活的層面中得 到解決。

    戰後出生的女性,雖有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但也很容易隨著環境而放棄,尤其生長在傳統家庭中,常須要在事業和家庭間掙扎,在座各位皆是學有專精的女性,在此重新以女性角色出發,來探討設計執業環境、教育等相關問題。

 

丁文玲   在成長的過程中,包括家庭、求學階段,皆少去分別性別,在美國的工作經驗中,亦完全憑實力來評斷好壞,回國後所進人的建築師事務所,成員雖以男性為多數,在工作業務上,亦少去談有關家庭的私事,即使在懷孕階段,對個人工作上並不造成困擾。對個人造成的困擾倒是職業婦女的問題,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時間的分配等。

    另一個困擾的則無關乎性別的心理調適問題,由於個人所學和興趣為美術創作,但工作上則必須面對業 主、牽涉工程、核算等非常實際面的問題,這兩者對 我心理造成很大的衝突,發覺離創作愈來愈遠,非常企盼再回到創作的生涯中,不必再去煩惱工程上的不 順利。

 

施秋蓮   我不是科班出身,12年的美術教師、插畫、雜誌美編曾經是職業生涯中的舊愛,及至師大社教系主修新聞,新聞工作差點成為新歡,旅美期間才發覺自己對環境的關心無法忘懷,室內設計於是成為生活中的最愛。

    在國小任教期間,深覺教室非常呆板而粗糙,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應如此,故說服了校長實現美化教室的構想,此為第一個室內設計的作品,但此時並未有專職的打算,這或許是因關心的層面餃寬,覺得時機尚未成熟,後來到美國後,擬定室內設計為下半生的事業,即規劃了進修課程並收集資料,觀察當地的居住環境設計趨勢等,此段時間給我恨大的衝擊。

    回國後,在毫無此業工作經驗下,以個人的作品進入衡美設計公司,對於過去較欠缺的專業技巧,則在工作中加緊充實,讓自己能夠獨立作業,之所以能夠快速地躋身室內設計的專業,而未被淘汰,過去的工業經驗有很大的助益。在從事美術教職時,擬定的課程在試圖打開學生們的眼界,以觀念為主、技巧為輔,奠定美學的啟蒙課程,因為相信或許不可能人人皆成為藝術工作者,卻都可以當一位藝術欣賞者,人人都來關心藝術,即能創造藝術環境和工作者;室內設計亦然,人人關心居住環境,才能造就好的空間設計者。

    對於室內設計的認知,即定位為實用藝術,即商業和藝術的結合,因它必須面對很多實際的問題,例如預算、材料、技術、使用習慣、基本環境,以及呈現需求的限制等,所幸它不像建築必須受到諸多法規的限制,而能保有些浪漫的創作,但室內設計仍要花各種客觀條件的整合下,去維持創作風格,這是最大的挑戰,但也是其不同於純藝術副作的魅力和成就感。

    雖然非科班出身,但從事此業深具信心,因室內設計工作的要點並不僅止於繪圖等基礎工作,以及美學的觀點,最難的是設計觀念的啟發,室內設計是生活經驗的整合,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縮短與業主問的溝通距離,以個人為例,而承接的住宅案,業主大多為生活經驗豐富、視野廣、國際化的企業家,若由一位很有設計技巧,而無對等生活經驗的設計師來接觸,是很難說服對方的。

     在從業的歷程中,覺得如何建立專業能力和形象比強調性別更重要,因為不但不曾因為是女性而獲得工作上的禮遇,反而因為女性常有的心細負責,使你承擔比男性更多的工作壓力。大環境來說,在台灣,不管在商業空閒或住宅案,業主工期上的要求,往往很短,而欠缺充足的時間來作業,常常一個賣場被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面對如此不甚合理的要求,在充滿競爭的市場中,只有接受,接下來即是每日不斷的趕工,同仁們全體不分性別總動員,如此的工作型態實在無浪漫可言,但大家也只有苦中作樂了!

     至於在工地現場的作業,只要誠懇而不自恃為設計師,在與施工師傅約合作過程中,不但不會有溝通上的困擾,而且常能在現場學到很多在辦公室學不到的實務!

 

嚴書宜   剛投入此行業時,曾被前輩告誡此行業不但需要十足的勇氣、毅力,吏常會面對創意的被扼殺而阻撓發揮設計理念,但是經過多年來,我仍然執著於此一領域,沒有間斷過,或許是從小對繪畫興趣的培養而成為日後在設計中能發揮的一種方式。

    很幸運,由於自己是來自一個男女平等的家庭,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少有針對男女平等的問題發生,在美國就業期間,工作上的分配與職責,也鮮有性別之差異而可少負擔工作,目前,本公司的女性設計主管幾乎須負責五至八個大小不同之案子,在工作中,職稱的認定往往是「設計師」而非「女性設計師」,所需努力的更是如何與客戶達到一個專業的共識,並在工程管理上達成一個專業的水準。工程的管理賈際與整組作業及團隊精神息息相關,如何整合內部人員,彼此的搭配產生默契進而達成共識和同步調的搭配是需要長時間的適應,他是頗為困難的,因為其中必有主觀意識和設計理念之紛爭,在此,組員間必須有犧牲與接納,更有退讓產生彼此間之調合,儘管如此,在作品被完成後之成就感與得到業主的信任和尊重,是足以激勵組員的心志,也是日後讓組員更願意發揮團隊互助精神,去交一張好的成績單。

 

中原大學於 1985年成立室內設計系,學生以女性居多,師資卻正好相反,且多以建築背景者為主,難免在課程之規劃上援用建築之框架,導致學生易嵌陷於建築空間之議題,而忽略室內設計之本題,並造成學習過程中缺乏女性的觀點與論述。

 

陸蓉之  相信每位台北人對醜陋的市容景觀都有一深刻感受,我認為是因為在學校教育中,將建築系放在工學院,只重「力學」而少有「美學」的訓練,很多建築師的美學素養很欠缺,不知在室內設計中所面臨的狀況為何?

丁文玲  台灣的建築景觀不佳,賈導因於為政者的短視,在位時,急於有成果的心態下,常只是個粗糙的結果,在教育上亦然,常覺得學生因老師沒有提供未來的憧憬、一條寬廣的路可選擇而顯得茫然,這是整體社會中的大問題,個人僅能盡一己之力為學生提供一些其他老師所未提供的方向或資訊,但其力量與成效非常有限,而這種教育的短視無法在短時間內導正。

 施秋蓮   台灣的建築教育起步甚早,室內設計教育則已相對晚了 30 年,室內設計從業人員背景不一,程度差參不齊,以致一直未能被視為專業的領域,較之歐美或日本,台灣的室內設計整體水平,只能稱得上開發中國家。在此一背景下,建築師的專業性則較受肯定,事實上,建築與室內設計,並無高低之分,只是工作類別的不同,所需的專業素養不同。

    室內設計師應定位出專業的角色,所關注的雖是「室內」,但仍要瞭解其結構的問題,因為建築學是 2/3 的工學,1/3 的美學;而在室內設計領域中,則是含有 2/3 的美學,1/3 的工學。所以,只是一昧追求美觀,而忽略結構性的從業人員,將被淘汰,相信台灣的室內設計業會慢慢建立專業制度,並將室內設計分為二種領域,一為以空間規劃為主的「空間設計者」(Space Designer) 與家具飾品搭配的「裝飾設計」(Decorator)。

    綜觀台灣現今的室內設計教育都偏重空間設計,這可從畢業展中大部份為空間作品看出,而且偏好商業空間的創作,但就業後的實際業務中,大多數人則是以住宅案為主,但住宅案卻常被視為小案子,其實各種空間設計,其所付出的心力是相同的,只是訴求不同,我們應訓練學生如何在不同空間中滿足各種機能的需求下,再來談設計的創作,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上,我常期許自己可以絢爛,也可以平淡,設計時,對各種風格也都不排斥。早期,個人崇尚現代風格,所以對台灣一些繁複的設計感覺很滑稽,直到看到周重彥先生的作品,才知道設計也可以如此簡潔,但到美國後,有機會接觸到古典風格的作品,才體悟到風格沒有好壞,只有作品的好壞。

    同樣在材料的選擇上,精緻的材質每每令人讚嘆,但亦不忘樸拙的建材自有其簡樸之美,尤其在預算並不高的限制下;但總體而言,一定要花某一預算水平之上,較能發揮良好的細部設計,而在大型設計公司中,很難有機會如個人工作室可有創作實驗性作品,很多時候,業主的喜好會成為作品導向。

    在台灣的設計相關領域中,我們有一流的木工工匠、油漆師傅,我們有很多新銳的空間設計師,但卻欠缺家具設計、燈具設計、織品設計的人才,這不得不令人質疑室內設計系的學生只做空間設計,而忽略了相關設計領域的投入,這種相輔相成的行業很重要,我們不能一直仰賴進口的家飾布、燈飾家具,台灣沒有足以代表當代的本土的家貝織品等,是值得我們檢討和努力。

 

石曉蔚   這是由於台灣的室內設計教育起步較晚(1985年才由中原大學創立室內設計系,師資又多以建築背景者為主,此雖為一過渡之現象,但難免在課程之規劃上援用建築之框架,導致學生易嵌陷於建築空間之議題,而忽略了室內設計的本質。

    此外,以女學生佔多數的室內設計科系,女性教師卻僅佔極少之比例,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女性的觀點與論述。當大部份學生唯室內或建築設計能力論英雄的同時,教師應提供較多元的看法,激發學生潛在的興趣。以我本身教授的照明設計課程為例,即有一、二位學生計劃日後朝照明燈貝設計發展,這是好現象。學習本應是興趣的培養,而教師的職責亦理應在此。

 

在台灣的職場與學院裡。以女性居多的情況下,為何仍由男性主導?除了父權社會之結構主導男性之設計消費市場外。男性設計師在社會認同與自我主動的性格角色驅動下。紛紛自立門戶有關。

 

丁文玲   我在明志工專教授室內設計,雖然該系的課程偏向工業設計,但畢業的學生卻鮮少投入此業,這或許是因台灣的工業設計環境尚不成熟,但制式化的課程規劃,實在談不上所謂的潛能激發、培養興趣,這實是教育上的浪費,實際上,台灣絕對需要這種人才。

    曾有一位學生在德國唸工業設計研究所,其中有一課程內容是要求將一塊金屬磨成一亮面的球體,但經過一學期,沒有人可辦到,挫折感非常大,甚至覺得浪費時間,認為是項工藝而非工業設計。但事後教授說明,世上沒有辦法利用手工達到該一要求。唯有靠機器,目的在培養耐心。這種情況在台灣,可能鮮有人願去瞭解、從事這種基礎的事,扮演螺絲釘的角色,為師者應灌輸一個概念,並非人人皆要成為「偉大」的設計師。更何況,偉大的設計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是從建築領域進入室內設計業,兩者間需要相輔相成,個人曾參與過捷運淡水線車站、榮總、新光醫院等多個建築案,對一位女性設計師而言,這是很少有的參與機會,執行中覺得雖然是大格局、大氣魄,但卻不能兼顧細節。

    以美國的建築業務型態而言,亦含括了室內設計的計算。但此部份則是轉由其所屬之室內設計部門配合,所以,建築師事務所可以做到統合規劃。但是在台灣,則是分開的,不但未能在事前做整體的規劃,而且往往只留給室內設計公司1、2個月時間,要求在短時間內完成,這對工程品質和從業人員皆有不好的影響,因為一個建築案在3∼5年來的工程期中,可以從中學習,但在室內設計部份,可說沒有時間去發問「為什麼」,更沒有機會去找答案,只要求限期完成;再加上,在商業空間中,室內裝修的更換頻率高,故少去考慮材質是否會變形等問題。

 

嚴書宜   石曉蔚提及激發學生專長與潛力的問題,深覺得學校教育較強調設計上的表現,導致學生在接觸一些專業設計書籍後,在認識不同的古今名師,但在灌輸只有設計而無落實的工程教導,往往以設計為前瞻,自評為設計師之心態,導致步入社會後較難有虛心接受實務的學習態度,故需要有我們耐心的教導。

    我們認知到學生的爆發力,其想像力之作品在工作上很難見到,但缺點是缺乏整體的考量,此一現象卻也一再的在發生,遠觀台北市景觀,可以明顯一再的見到知名的建築物,但卻看不見台北市整個體系的風格,而是出現拼裝、雜亂的都市景觀。我往往要求學生應反省自己要什麼並該如何的去做。把崇高的理想去落實,當然對學生而言,他必須有一個足以供給專業知識的學習環境。因為設計在整體過程中是其中的一環,必須注意其他的有關功能及技術的考量,這樣步入社會中的設計公司較能適應整體作業的程序。

 

石曉蔚  根據 1992 年美國建築師協會 (AIA) 統計,女性會員只佔 9%;而室內設計協會 (ASID) 之女性成員比例則高達 72%。由此可見美國室內設計界係以女性為主導。其實早在 100 年前即由女性 (Elsie de Wolfe) 首創以室內裝潢設計為職志之事業,一直到 1960 年代才興起以 Commercial Interior Design 為主之事務所,其係針對企業及商業空間提供專業之服務,而成為女性設計師的新核心,以別於以往純以住宅為主之裝潢業務。

    在教育界 (為方便比較,此處仍引用建築系所之統計數據),美國建築學院之男性教席 (Tenured Professionship)33%,而女性僅有 2.8%,若對應於同期 (1990~1991) 女性研究生之比例由 19%上升至近半數之情況而言,則顯得十分懸殊與不合理。

    同樣,在台灣室內設計職場與學院裡,以女性居多的情況下,為何仍由男性主導?進一步探究其原因,除了父權社會之結構主導男性之設計消費市場外,男性設計師在社會認同與自我、主動的性格角色驅動下,紛紛自立門戶;女性則傾向與期待別人來肯定自己,較易依附在安定的庇蔭底下。在設計公司的人事安排上,亦見男、女同資歷、能力,仍由男性獲得晉升之「常態」,係因考量女性需顧及生育、家庭與工作之衝突,而遭致無法盡心盡力專心工作之懷疑。

 

世界上不僅止於男女兩性,男性身上亦具有女性性格傾向者,女性身上亦可能具有男性的人格特性,所以今目談女性設計師,應放寬其界限,而不應僅在生理上去區分。

 

陸蓉之   有一點須被提醒的是,我們不能完全以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環境來代表大部份的女性,畢竟在座的各位都屬於少數能從事較尖端的行業,大多數女性仍是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甚至足在連受教育部不平等的環境中。

  另外,就美國的室內設計領域而言,由於一個家的佈置完成幾乎是由女性負責,所以,早期並不構成專業的條件,長期以來,被視為介於專業與非專業間。但若以全球的從業比例人口來看,仍似男性為多數,尤其大型商業個案或是建築個案,幾乎全由男性主導,女性欲在某一層次以上的參與,是會被阻隔的;針對此一現象,個人認為是來自社會層面的歧視,自恃為「偉大的事業應由偉大的男人來承擔」,台灣的就業環境雖然不好,但女性在中層社會的就業表現是很成功的。但仍脫不了由男性主導的社會和工作環境。

 

嚴書宜   剛從美國回來時,對台灣多數人的價值觀和人性的作為與心態,在內心產生很大的掙扎,常不知應如何對自己的同胞業主。只有在專業技術與專業態度的提昇,並且對該領域澈底的了解,而不是只求達到短暫銷售商品的目的而從中賺取佣金,此種迅速獲利的觀念是較無法學到一技之長的,應去理解其製作每個過程與步驟;將技術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相同的,對一位室內設計師而言,地也應該建立此一觀念。只要建立此一理念,無關乎性別,同樣能有傑出的表現。

    至於有關 ASID 的成員中有 72% 為女性,顯見這是個相當女性化的行業。在美國留學的班上有50%為女性,另外的男性外國同學,都帶有女性纖細、細膩的特質,這實與工作內容有關,但在台灣幾乎以男性為主導,而且具有建築背景者,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女性設計師似乎只有以其專業的角度,去培養實力,發揮所長。

  但是很多女性設計師朋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後,常因家庭的因素而放棄工作;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對自我期許與價值理念不同,甚至退出此業。所以,當大多數女性設計師停止自我要求時,就沒有理由質疑為何形成以男性為主導的結果。

 

石曉蔚  兩性之間本來就有差異。自進入幼兒期起,男性喜歡表現自我、從事體能運動及與人競爭;女性則喜好敘事(故事)性事務,熱愛秘密分享與照顧他人之需要。因此,女性容易在團隊中合作且心思細膩,擅於傾聽與關懷;男性普遍缺乏耐性,容易專擅獨行,其所建立之人際關係往往脆弱空泛。據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統計男、女學生之比例正逐年拉近;未來男性投入室內設計行業者增多;室內設計公司發揮團隊精神之最佳組合應足兼容兩性特質(截長補短),平衡兩性發展。經營者須體認男女兩性人力資源同等重要,克服對女性員工家庭生育之心理障礙,如同其必須包容男性自我獨斷不善,溝通之缺點。

 陸蓉之   台灣在職業上對兩性是相當不平等。例如可以容忍男性的瑕疵,但卻無法配合女性員工的不便利。尤其在同一年代的兩性問,以女性的角度來看男性,可以看到很多間題,但對傳統女性而言,在無法經濟獨立下,不可能掙脫此一環境。究其原因,兩性的不平等是因根本人文教育的缺乏。而且在生長的過程中,影響到心理的結果,而追根究底則是母親在養育、教育小孩時。先大對男女即有差別的心態所致。

    另外,一般而言,女性對社會性的問題較不敏銳,較重個人私密問題,對於社會權力結構的現況較易於妥協,而常被壓迫和犧牲。在室內設計業中因屬於專業的環境,相信應不致有大嚴重的問題,但其前提是台灣是否已達到專業的程度。

     台灣的男性常在事業上達到某一階段後,即開始在行為上、道德上有所改變,但女性則較安定,不知道是因女性道德感較重,還是生理上的差異所致。事實上,世界上不僅止於男、女兩性,男性身上亦貝有女性性格傾向者,女性身上亦可能具有男性的人格特性,所以今日談女性設計師,應放寬其界限,而不應僅在生理上去區分。兩性的互動關係會隨時代、社會的不同而改變,改變的基礎應在學校教育中,把女性設計師的未來潛力和設計風格上的差異、專長統合來談才有意義。

 

未來,小型公司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且更加舉足輕重。這種以住家為工作站或小型設計事務所之型態尤其適合女性設計師,不僅可兼顧事業與家庭,更能積極實踐自我理想。

 

施秋蓮   女性要掙脫男性權威的環境,需要互動和努力。由於個人屬叛逆個性,從不放棄對合理權利的據理力爭,以及挑戰權威的機會,當然前提是其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雖然在爭取的過程中,會面臨打擊、挫折,但一旦有成果,乃會受到尊敬。

    所以,如何改變男性主導的局勢,應由教育著手,教育下一代不迷信權威、掙脫權威,並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負責任的態度。在從事設計的過程中,能向不合理的慣性說「不」。

    除此外,應喚起女性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畢竟室內設計與公共事務是有關連性;同時也應重視人文、社會的層面,豐富設計的內涵,否則流於現今只注重形式而輕內涵的設計。

    對教育的問題,應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觀念,室內設計工作並非在表現個人英雄主義,它絕對是個整合性高的工作,更是個重團隊的工作,必須整合設計者、施作者,以及使用者的意見,三者之間要有良性的互動關係。才可能呈現好的作品。一般人只看到室內設計師炫人的外表,而忽略了執行過程中的實務面,因此,我一向不自稱為室內設計師,而是「室內設計工作者」。

 

石曉蔚   這裡提供一則有利於女性設計師來發展之趨勢報導:由美國 Interiors 雜誌主辦之「Home Sweet Office」座談會呼應了室內設計公司正朝小型化及個人化之快速發展。事實上。公司規模愈大,相對地競爭壓力也愈大,往往為了爭取業績、平衡開銷,不得不降低設計費或導致品質的降低。知名女設計師 Carol Groh 即在如此之思考下,毅然結束經營1540人規模的公司,改成立個人工作室,以便能全程參與設計過程,控制品質且建立與業主更良好之互動關係,Dr. Handy 稱此新興族群為「Portfolio People」,這群人亦代表一種新工作型態之崛起,即利用電子通訊科技,可在自家、旅館,或企業總部提供之 Satel1ite Office 隨時、隨地從事工作。

    再以美國 AIA 女性建築師擁有自己公司之比例日增之趨勢,以及 "Women of Design" 一書中介紹 33 位成功女設計師,僅 3 位受顧於他人;反觀國內室內設計界,唯有愈多的女性設計師自己獨立起來,才能真正扭轉男性主導,執業環境之間況,法國著名女設計師 Andree Putman亦坦誠從事室內設計成功與否完全是 「心理問題」,一旦設立了自己的公司,即便只有一位員工,人們會立即了解並接受他的角色,儘管在 1979 年她成立公司以前,沒有人相信她有能力做到。

    此外,有些觀點須釐清的是:公司的進步與發展不必然是規模組織的擴大。根據未來學大師 John Naisbitt 「全球吊詭」 (Global Paradox) 一書中預言拜電子傳播技術之賜,未來小型公司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且更加舉足輕重。此種以住家為工作站或小型設計事務所之型態尤其適合女性設計師,不僅可兼顧事業與家庭,更能積極實踐自我理想——樂在工作也享受生活。

 施秋蓮   有關電腦網路的建立和個人設計工作室型態,在專業分工的情況下,較能發揮良好的運作。女性對美感的敏銳與細膩,從事室內設計應能有所作為。

陸蓉之   我雖非此業人員,但相信女性從事此業應有很大優勢,因為本身亦呈使用者,有助於設計上的周詳,畢竟女性對空間的參與超過男性!

 

過去,整體的教育背景是跟著現代主義走,包括下一代也都是在西力的基礎教育環境中認同一個更大的價值觀。而今,面對多元化主義,應學會尊重不同文化、歷史背景者,而這種轉換正提供給部份女性更寬廣的發揮空閒。

 嚴書宜   在大公司常常要面對預算被縮減的窘境,若碰到此種案子,只能勉勵設計師克服設計之種種問題,將預算花在刀口上,往往接到設計案後,設計師比喻自己為醫師,列出所需要診療單,讓業主明瞭該需要診療之處,並將預算用在迫切之處。

陸蓉之  石曉蔚所提到透過網路建立的工作模式,在美國已被接受,在台灣亦將成為一種趨勢。

  過去,整體的教育背景是跟著現代主義走,包括下一代也都是在西方的基礎教育環境中,認同一個更大的價值觀,導致不在此價值觀者,即不足優秀的,大家都以此一價值觀為標的,忽略了之外尚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但在時代轉換下,面對「多元化主義」,應學會尊重不同文化、歷史背景者。

    這些以個人工作室為型態的設計師並非純以口才去說服業主,而是結合一個共同的願望、人生價值觀,這群具有相同觀念和態度的人,將逐漸成為一個族群。即使在大公司中,方可強調 Personalized,整個室內設計產業面臨轉型,只是不知過渡的時間有多長了。

    這個新的空間出現後,給予女性設計師更大發揮的空間,可擺脫在男性威權社會下的弱勢;女性在設計上的特點一一展現出來,前途將無可限量,此一理想的達成,必須先藉由教育的蘊育,但反觀台灣的現象似乎不太可能,不像在義大利,眼睛所及的一切景物,皆是擁有高度的人文、美學,自然能蘊育出具品味的鑑賞力。

 

施秋蓮   「最好的設計來自生活」,歐洲國家文化水準與生活品味高於其他地區,即使在物質短缺的情況下,仍不致使生活變得粗陋,其文化水平不僅是外在的形式而已,而是一種內在的惜物之情,並在生活中講究器物的禮儀,這種層次,在亞洲地區唯有日本所展現的精緻能與之相較,反觀台灣,即使富裕,與真正的精緻優雅文化,仍有一段距離。

 

黃湘娟   個人從事室內設計的文化工作已有20年之久,綜觀台灣室內設計的發展軌跡看來,整體業界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早期欲尋找較傑出的女性設計師來座談,相當不易。而且相對於早期留學歸國的設計人而言,整體水準提高不少;配合台灣經濟實力的提昇,台灣的室內設計業擁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但前提是從業人員必須不斷自我鞭策,否則容易為時代所淘汰,20年來,冷眼旁觀一波波後浪推動前浪,而能夠昂然屹立者,成了少數一起成長,一起經驗的好朋友。

    在室內設計業中,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只是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似乎「名」與「利」,成了判斷成功的重要指標,是否正確而恰當,見人見智。

 

陸蓉之   感謝各位來參與此一座談,所談及的各個議題,雖然都清楚其努力目標,但在社會體制末臻完善的台灣中,教育是一條最基本的道路,但其目的叉常被扭曲,使得從根本改善體質的工作,將很緩慢的進行,雖然很慢,卻是一件必然的方式。

 


 

 

 

 

 

陸蓉之

朝陽工學院商業設計系系主任

 

 

丁文玲

翔笙公司室內設計師

明志工專講師

 

 

石曉蔚

康新設計公司室內設計師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講師

 

 

施秋蓮

衡美企業室內設計師

 

 

嚴書宜

翔笙公司室內設計師

文化大學家政系講師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TEL: 886-2-25973030 | FAX: 886-2-25997070 | EMAIL: iali@iali.com.tw
台灣台北市 104 中山北路三段 49 號 3F-1
/ 3F-1, 49 ZhongShan N. Rd. Sec. 3, Taipei, Taiwan,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