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意識」是唯一進化,要自由必須有意識

 

設計作品

發表文章
照明著作
照明課程

城市夜遊

 

現代詩作

攝影與詩

閱讀摘記

閱讀周記

閱讀札記


電子信箱

訪客留言

光理公司

回到首頁


  2006/06/29 06:44PM

 

2006/06/27 Tue., sunny/raining, indoor 28.9°C

 

《第四道》這本書是今天在誠品網路書店的新時代類幾十頁書單瞎逛時看到的,它是一本由「個人」 1984 出版的。這本書接續了高靈邁可的「七個能量中心,分別是三個較低中心 (智性、情感、行動)、一個本能中心 (覺察)、三個較高中心 (智性、情感、行動)」,鄔斯賓斯基提出一旦能夠矯正錯誤機能、加長自覺 (記得自己) 的時間,我們就會獲得兩種新機能:高等情感機能與高等理智機能 (pp. 5-6.。能夠記住自己 (覺察自己) 之前,首先「要開始研究自己,就必須研究自我觀察的方法,而要自我觀察,又必須先了解我們機能的區分才行」(p. 3.,記錄與審視夢絕對可以列入觀察自己的項目之一。

 

就像鄔斯賓斯基所說的:「我們都知道理智機能與情感機能之間的不同,但是當我們實際上在感覺時,卻說成思想,而在思想時,又說是情感。」(p. 4.)  在葛吉夫的「第四道」(註體系,缺乏控制的「想像」被歸為錯誤的機能:「想像既不是指對某個問題做有意識或有意向的思考,又不是意指在心裡想像某個事物,而是意指不受控制且沒有結果的想像。想像消耗很多精力,並且把思想引至錯誤的方向去。」

 

 

2006/06/28 Wed., sunny/raining, indoor 28.9°C

 

我的訓練已是不隨便下判斷,也不胡亂拼湊瞎比擬,只要我不隨意啟動「消極性情感」,且在我非主打的智性不放在首位的狀態下,充分開啟情感中心,我便能連上第三眼也就是直覺,意思也就是說高等智性可以突如其來看出端倪,這些都不是費力思索的結果。如果我再回過頭來運用低等智性中心苦思,我憑什麼可以有那樣的「領悟」,則是以低階干涉高階,我會又犯了層級上的錯誤,所以我最好就別再去想。什麼是「消極性情感」?這在我以前可是專擅項目:

本體系我們把所有這些不愉快、暴烈的或頹喪的情感叫做消極性情感。了解「所有的消極性情感完全是無用的」,這是極其重要的。它們毫無用處,既不會使我們認識新東西,又不會引起我們更接近新東西;它們不但不供給我們精力,並且產生不愉快的幻想,甚至會毀壞身體的健康。做了一些研究和觀察之後,我們會得到下面的結論:我們能夠擺脫消極性情感,它們並不是非存在不可。事實上,消極性情感並沒有一個真正的中心,它們屬於我們裡面一個人為的中心。這個人為的中心,是我們在童年時代由模仿我們四周具有消極性情感的人而產生的。我們出生時沒有它們,只是為了某種理由,而教自己消極性情感。

Peter D. Ouspensky, The Fourth Way, 《第四道》pp. 11-12.

特別是因外在原因而引發內在消極性的情感反應確實造成能量的大量耗損。葛吉夫強調「不要內在顧慮」, 這也是拉瑪納馬哈希所說:「無論手段為何,目的都在於消滅『我』和『我的』兩種感受。」

 

 

2006/06/29 Thur., sunny, indoor 28.6°C

 

鄔斯賓斯基書中論點,簡單講包括意識是唯一進化的可能,人死後也唯一只能帶走意識,而所有的人在發展意識之前都是機械性的,未發展的人認為自己具有意識與意志其實是一種「想像」。鄔斯賓斯基說:  

「第四道」觀點是,所有正常狀況下生活的人們都受到兩種影響。第一、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影響,對於財富、名譽等的欲求,這些叫做甲種影響。第二、來自生活以外的其他影響,它們雖然不一樣,但是在相同的狀況下都發生作用,這些叫做乙種影響。乙種影響以宗教、文學或哲學的形式傳達給人們。第二種影響在其起源是有意識的。甲種影響從開頭就是機械性的。人能夠遇到乙種影響,能夠毫不注意地忽略它們,或者能聽見它們且自以為聽得懂、使用這些字眼,可是根本就沒有真正了解。這兩種影響事實上決定了人的進一步發展。如果人累積乙種影響,那麼這些影響的結果會在他裡面結晶起來,並且會在他裡面形成某種吸引中心,這叫做磁性中心。

這些影響的記憶若是夠多的話,就會引他朝著某個方向,或者使他轉到某個方向去。當人在裡面形成磁性中心時,他就會比較容易吸引更多的乙種影響朝向自己,而不會為甲種影響所困擾。對普通人來說,甲種影響能占去他們大部分的時間,以致於他們再也無法接受別的影響,於是乙種影響對他們幾乎一點作用也沒有。但是如果人裡面成長了磁性中心,則過些時候他遇見另一個或一群人,從他們那裡他能學到某種不同的東西,某種不包括在乙種影響裡面的東西,這叫做丙種影響。這種影響在其起源及發生作用上都是有意識的,而且只能由直接教學來傳達。乙種影響可以透過書本、藝術作品等之類的東西而出現,可是丙種影響只能由直接交往而產生。如果一個人裡面已成長了磁性中心,他遇見一個人或一群人,透過他們他接觸到丙種影響,這就是說,他已經邁開了第一步。那麼他就具有發展的可能性了。

Peter D. Ouspensky, The Fourth Way, 《第四道》pp. 25-26.

首先,這可以說明我已不為財富、名譽等甲種影響所困擾。再來,乙種影響雖可以透過閱讀而來,但是要真正內化還是極為困難,這可以從我朋友身上印證,三年來進展有限,一遭遇經濟壓力馬上打回原形,我不認為每天晚歸與交際的人,能夠記得自己與潛心靈修。而丙種影響,也是我跟做夢者班」成員建議的,最好還是花個兩萬去接受靈氣點化,直接跳階,因為平凡人能量不夠是事實,做夢者班」成員一年總數進步緩慢,我不認為還有幾個一年可以樂觀期待。絕對只有一種辦法,就是直接接觸帶有丙種影響的人學習。

 

 

2006/06/30 Fri., sunny, indoor 29.6°C

 

業務上案件當然也偶有狀況與不順遂,所謂刁難,特別是遇上一些低等靈魂,因為一些自我重要感的衝突事件而橫生枝節。我甚至為其皺眉的意願都沒有,不能算是睥睨,That's really nothing at all. 我要是讓它變成 something matters,就太抬舉了它。「第四道」定義罪就是「凡是不必要的事」,而罪總是軟弱的結果──「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麼你所做的一切違背你自己下工夫的事情都是罪;若是你沒有目標,那便不是罪了。」(p.44) 所以,如果我有個目標是「醒於塵世,那麼我所做的一切、所下的工夫都必須不違背我的目標;換言之,與此無關的事都不在我奮鬥與計較範圍內,我可以處之 淡然,當然我還是會處理,找人去處理——巫士唐望潛獵教戰守則:永遠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在第四道體系,這個目標便是自由,跟唐望巫士一族所追求的目標一致,鄔斯賓斯基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弄明白在哪方面不自由。他想要知道,但無法知道;或者他沒有時間,或者他沒有初步的知識。他不想作為機器,想要記得自己,想要以某種方式去『做』,但事與願違。他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明白這個目標就是自由;要自由就必須要有意識。」pp. 42-43

問:但自由只是對少數人而言,不是對世人而言?

答:你只能想你自己。你無法給自由——所以考慮我又有什麼用處呢?不過,你也許能幫助別人找出有助於使他自由的東西;可是當你自己有所獲得時,當你自己變為更自由時,你才做得到。

問:你說罪總是軟弱的結果,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情形是這樣:學習本體系;要求與日俱增;許多事情漸漸地越來越困難。人要做一些決定;最初決定中的一個努力是去反抗常軌。再者,如果這只是一個心靈上的決定,如果沒有使人做出任何行動,則便毫無意義,當然是違背自己的罪。

問:你說過人沒有意志。那麼,一個人確實很努力克服一種習慣,你怎麼稱呼這種努力呢?

答:他不是害怕就是厭惡某物,這就是排斥力;或者有人跟他說他能得到某物,這就產生吸引力。事物吸引人或排斥人,人卻稱之為「他的意志」。

問:那你認為它毫無價值?

答:它是機械性的,所以沒有價值。在物質的意義上,就人可能從它那兒得到某物而言,它可能具有客觀的價值。不過,那並不是我所說的努力。努力只能始於一件事——努力清醒。

問:你說自我觀察是導向自我意識之道,那麼我們必須就在經驗的當時做觀察嗎?

答: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你一旦明白你能夠用心靈的一部份來思想,用它的另一部份來觀察,就不會有複雜或混淆的情形發生。

Peter D. Ouspensky, The Fourth Way, 《第四道》pp. 43-46.

葛吉夫認為大部分人 不是受內在諸我支配,就是受制於外在環境影響,再加上沒有自覺──在醒著的時候其實陷入昏睡。醒於夢境」也就是我早期一開始在做的,雖然我絕大多數的夢依然昏睡,再來就是「醒於塵世」(註二)「記得自己」(自覺)只不過是為「清醒」及跳脫“機器”「反覆」而做的準備。

 


 

註一「第四道」意指有別於其他三道之整合道途

1. 苦行僧之路:與肉體鬥爭之路,只工作肉體

2. 僧侶之路:信仰、宗教情感之路,只工作精神體

3. 之路:知識、理智之路,只工作理智體

4. 第四道:同時工作身體、情感、理智

此部分的相關討論 ,參閱「閱讀周記浮於塵世回到夢時〉。

 


 

Copyright © 石曉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