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周記:思想傳遞與悲傷共鳴

 

設計作品

發表文章
照明著作
照明課程

城市夜遊

 

現代詩作

攝影與詩

閱讀摘記

閱讀周記

閱讀札記


電子信箱

訪客留言

光理公司

回到首頁

 

Editorial Note: 

「思想形成實質事件」,立意雖簡明,但為理性所豢養的我們,暨不願稱之事實,也不認為虛構。

賽斯認為「理性世界是完整利用知性和直覺的障礙」《神奇之道》p. 25,即便已是高階超靈,賽斯仍不免對珍及羅生氣失望:

「你們無法感知事件的各個面相,令我感到挫折。你們仍然感覺不到思想所具有的無以倫比的力量。

    你們並不瞭解,它們真的形成事件;要改變事件,你們必須先改變思想,你會得到你貫注其上的東西。」

   

Jane Roberts, The Magical Approach, 《神奇之道》p. 33.

「你的經驗會跟隨你的貫注、信念和預期。心智能用推理帶來你們架構內幾乎所有可能的經驗。」p. 87.

我們須為我們曾貫注其上而“自動生效”的那些事件負責所以沒什麼好怨天尤人的

 

思想也可以傳遞。瑪洛•摩根 (Marlo Morgan) 在《曠野的聲音》(與澳洲真人部落的心靈之旅) 中寫道:

「這些人利用心靈感應,互相傳達訊息。我們都沒聽見一點點聲音,但是,訊息正在相隔二十哩的人們間傳遞。」p. 85.

這種非口語的思想溝通,賽斯曾如此評論:「人認同他直覺性的自己及他的想像力,而這些指揮了他的知性。

此意謂著一種多少比你們自己的語言更要精確的表達,不僅描述了客觀事件,還有主觀事件的廣大複雜性。」《神奇之道》p. 146.

 

然而意欲心靈感應,必須全然敞開自己,「只要心靈或頭腦仍存在著需要隱瞞的東西,心靈溝通就無法達成。」《曠野的聲音》p. 89.

而在《曠野之歌》中瑪洛•摩根更提到「來自永恆界的訊息」 (message from forever):

「只要我們記住我們是來自永恆界的精靈,我們很容易就會體認到,人間是一所『感情學校』。

    身為人類,我們來到地球上體驗七情六慾,透過我們的肉身,求取情感智慧。

    人類經由肉身,接納來自精神界、來自生命本源、來自祖先、來自永恆自我的訊息和指引。

    身體的各種感官莫不連結到情感。不,我應該說情感連結到感官,因為情感是根基。

    身為智者,我曉得,一旦有了這份體認,人們就能把來自永恆界的光源,引進人生旅途中。 」(古甘納,真人部落藥師)

 

Marlo Morgan, Message from Forever, 《曠野之歌》p. 244.

古甘納圖示情感模式與生命能量的關係非常有意思《曠野之歌》pp. 244-247。他說宇宙生命本源元素 (圖 1) ,川流於我們體內 (圖 2);

生氣時生命能量形狀像長矛 (圖 3) ,刺入身體傷害器官;怨恨則像倒鉤 (圖 4),怨恨比憤怒更具毀滅性也更持久;

憂愁時產生裂縫 (圖 5) ,他說「悲傷是一時的感情波動,不足掛懷。」;但哀慟則更深沈持久得多 (圖 7);

羨慕、嫉妒、罪惡感形成打結 (圖 6),阻礙生命元氣流通;恐懼則使生命機能停頓,在身體內造成傷害 (圖 8)。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能量負責。任何人都有情緒低落或心懷怨恨的時候,但沈溺其中,不肯從中學習,

    卻是一種不負責任、不成熟、不明智的態度。

    

 「行動是能量,意圖也是能量。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一說出口就再也收不回來。

     你可以說『對不起』,但無法收回那句話承載的能量。 」(古甘納,真人部落藥師)

 

Marlo Morgan, Message from Forever, 《曠野之歌》pp. 247-248.

2005/06/27 03:56pm

 

Weekly: energy of thought and resonance
2004/08/30-09/05  indoor 30°C      
 

生活中已少有負面情緒,但當工作壓力升高,彷彿還是很容易找到代罪羔羊而移轉其上。

奧修說「我們一直錯認為神是一個人,應該說『神是能量 《找尋奇蹟》(下冊) p. 62,「能量」並不會履行人的期望和欲求。

便收起所有的十字架項鍊,搬弄著各種可能的假設,而自己 seem like a fool

「永遠不要以『可不可能……』這樣的語言來思考,因為它是沒有終點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種思考模式當中,你將會深深受害,因為你將會一直錯過『那個是的』。

   如果你想知道一件事本然的樣子,就要切斷所有『可能會怎麼樣』的思路。

   如果你不知道精確的事實,那麼就承認你不知道,不要試圖用聰明的『可不可能』的假設來掩蓋你的無知。」

 

Osho, 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vol. II 《找尋奇蹟 (下冊) p. 62.

好吧,我承認自己的無知,根據不見得是的假設而隨之起舞是荒謬的,也是徒然耗費自己的能量。

「有時你莫名地急躁易怒,有時你覺得心中被愛與寧靜籠罩,這正是感受到共鳴 (resonance,或譯共振)

    思想的共鳴比身體的共鳴更有力,對身體的攻擊或許能造成看得見的創傷,但通常沒有思想的力量那麼強大。

    一次思想共鳴上的猛擊比肉體的痛毆強過八倍,其影響時間也持續八倍之久。」(主天使•漢默卡宏 Hammal Cahone, the Archangel)

 

Julia M. Busch, My Secret Life With An Angel, 《與天使對話的秘密》p. 56, 58.

賽斯說:「你們的思想是一無隱蔽的。」《靈魂永生》p. 56. 我們不只是一團又一團的思想,思想會飄過,它不是本質。

直到讀到「當你知道某人因為失去而痛苦時,小心別再對他傳達悲傷的共鳴,你將會增加他所承受的苦痛。」《與天使對話的秘密》p. 61.

這句話驚醒了我。如果所思所想的都會傳遞出去,那便需要即刻警覺並收斂自身負面共鳴的生起。

 

我收起不當衍生的悲傷思想。 

 

 

  執著於過去     

  過去已經不復存在,所以你是在為灑到地上的牛奶而哭泣。

  任何想要使過去重現的努力的確使你成為一個笨蛋,使你沒有空去品嘗當下所存在的喜樂。

  如果你沒有那麼忙著執著於那個你已經經歷過的,你應該早就可以成長而脫離它了。

 

   Osho, Osho Zen Tarot,《 奧修禪卡》p.135.

.......................................................................................................................................................................................................................................................................................................

 

  2004/08/05 06:36pm

 

電影《香料共合國》裡一句饒富興味的話:「去看那個看不見的。」

緘默也是一種語言,不行動也是一種行動;如何去聽那個聽不見的、去感觸那個感觸不到的?

 

如此考驗我的智慧。

「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生活、走路、看和聽,以致於我們看不到『那個是的』。

   我們聽不到那個被說的,我們接觸不到、經驗不到那個從四面八方圍繞著我們的──內外都是。

   所以我們沒有覺知地來到這裡,不知道為何來到這裡。

 

   如果你來到這裡不是和我一樣基於想同的理由,我們之間將不會有會合點,儘管我們的身體曾是如此地接近。

   

   但相信並不是真知,因為相信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根本就是欺騙。

   一隻從來沒有飛過的鳥怎麼能夠相信飛翔是可能的?

   除了很勇敢地『跳』之外別無他法。

 

Osho, 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vol. I 《找尋奇蹟》(上冊) p. 8-9, 12, 16-17.

 

  信任     

  當我們將信任帶到最高點,帶到那個要去「跳」的點,我們不會去做任何精心的計劃或準備。

  我們就只是跳下去,一點都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彷彿另一端有柔軟的、歡迎的、令人愉悅的粉紅色的、如玫瑰花瓣的在等待我們!

 

   Osho, Osho Zen Tarot,《 奧修禪卡》pp.88-89.

 

「跳——。」
 

  2004/07/21 08:26am 


【相關閱讀】

1. Osho, 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vol. I找尋奇蹟(上冊)

2. Osho, In Search of the Miraculous, vol. II 找尋奇蹟(下冊)

3. Osho, Osho Zen Tarot奧修禪卡:禪宗超凡的遊戲

4. Julia M. Busch, My Secret Life With An Angel: Earth in the Seventh Circle與天使對話的秘密:一個通靈者的自述

5. Jane Roberts, Seth Speaks: The Eternal Validity of the Soul 靈魂永生(賽斯書)

6. Jane Roberts, The Magical Approach神奇之道》(賽斯書)

7. Marlo Morgan, 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曠野的聲音

8. Marlo Morgan, Message from Forever 曠野之歌


讀者回應

 

2005/06/28 05:06pm 讀者 Z:

我明白「信念創造實相」,或者真正無念 (no mind) 時,才得擺脫業力。

張老師勉勵我要達到「空」或至少“接近”「空」,也就是把自我給消除掉,或不跟自我認同。

「這好像不是一般人碰到的課題,」我難免困惑乏力,「這個難度……」

..................................................................................................................................................................................................................................................................................................

2005/06/30 11:56pm 主編:

真人部落把人生看是一個螺旋梯 (圖14),「你在精神知覺的層次來到人間,將來在更加寬廣的層次上離開這個世界。」《曠野之歌》p. 251.

這種“螺旋環圈結構”類同達賴喇嘛說明輪迴的論點:「目前宇宙的一切元素,都可以追溯到一個根源,凝縮成所謂的『宇宙粒子』。

這些粒子則是前一個宇宙分解的結果。因此,這就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圈子。」《西藏生死書》p. 122.

 《曠野之歌》p. 248

真人部落認為人是來自永恆界的精靈,將來也會返回永恆界。

世界知名宗教學者安德魯•哈維 (Andrew Harvey) 在《自悟之》中也說,我們身而為人「展開這場浩大的旅程以返回本源。

輪迴有道理,因為當你看到你必須穿過及超越多少層次的幻想、偽認同和幻覺,就會明白大部分的眾生都無法在一生中走完整個旅程」

我們並不會因移轉到下一個人世經驗而失去在這個旅程上學習的成果,每一生相對於「溯源之旅就像一系列往外擴展的同心圓一樣」pp. 55-56, 61

 

「業」是輪迴背後的驅動力,而「業」不是宿命。佛陀說業組成一切、也創造一切。

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 與安德魯•哈維分別闡明什麼是「業」及「業力」:

業的意思是:不管我們以身、口、意做些什麼,都將產生相應的結果。它的力量永遠不會消失,一直到它成熟為止。

    業是我們有能力去創造和改變,我們的一切行動和思想都會改變未來,任何情境即使再絕望或再可怕。」

 

Sogyal Rinpoche, 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西藏生死書pp. 126, 130. 

 

「業力──字面上意指『因果率』,並非完全不能修改。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意念、每一個行動,

    都會『造成』新的『結果』,能以最微妙的方式改變『過去的業力』。」

 

Andrew Harvey, The Direct Path,自悟之路p. 63.

雖然行動的後果一時可能還沒有“結晶”出來「但只要有適合的條件,他們終將成熟」,剩下的就只是時機罷了。

而過去的“壞行為”在西藏人眼裡,如能真誠反悔,往往是淨化的絕佳機會 pp. 130-131

因此,索甲仁波切建議「把正在經歷的痛苦,看成是過去業報的完成,甚至還要感謝一個業正要結束了」pp. 126-127

真人部落把人際關係也比喻成一個圓圈,他們懂得讓每一個圓圈保持完整無缺。對於無法再繼續或難以化解的人際關係,古甘納建議:

把能量投注在跟你有同樣意識的人身上。影響別人的唯一方法,是以身作則。除非他們心理已有充分準備,否則他們是不會改變的。

    沒有人需要我們原諒,他們要的是我們的諒解。讓你心靈上、情感上的傷口癒合吧!關閉的這個圓圈,向前邁出一步。」

 

Marlo Morgan, Message from Forever, 《曠野之歌》pp. 251-252. 

..................................................................................................................................................................................................................................................................................................

2005/07/01 01:20pm 讀者 I:

To: 讀者 Z

不管妳空了多少,至少妳的能量是超越的。
每次接觸到妳的訊息,總是輕得像羽毛,
那種輕盈啊……就足夠滌塵──也算另一類的「空」……

..................................................................................................................................................................................................................................................................................................

2005/07/01 08:56pm 主編

To: 讀者 I

因為妳的推薦,現在正在閱讀《自悟之路》。其中有一段經文跟我們本週的主題相關:

思想行諸文字;

文字行諸行為;

行為行諸習性;

習性硬化成人格。

因此要留意思想及表現,

讓它從愛中迸發,

從對萬物的關懷誕生。

 

Andrew Harvey, The Direct Path,自悟之路p. 189. (語出佛陀法句經〉)

昨天一日內有兩位初次見面的女士說我太兇,啊,一記警鐘……

..................................................................................................................................................................................................................................................................................................

2005/07/02 02:11am 讀者 S'

「業力──字面上意指『因果率』,並非完全不能修改。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意念、每一個行動,

     都會『造成』新的『結果』,能以最微妙的方式改變『過去的業力』。」《自悟之路》p. 63.

張老師勉勵我:「你的自我太強了,腦袋塞滿了各種觀念……你需要壓力,我給你一個建議,去做最能委屈你自己的工作,

越低聲下氣越好,去為他人服務……這對你會有幫助的,試試看。」

 

張老師說這話的同時,那陣子我的腦袋徘徊著許多餬口的出路,我應徵了信義房屋的不動產經紀人,也在 6 月份通過面試和複試,

順利通過證照測試的話,未來就在新店分店上班。

 

就是賣房子,不知怎地,這個念頭其實在心裡很多年了。

..................................................................................................................................................................................................................................................................................................

2005/07/02 03:16pm 主編

與一位朋友討論宿命,他舉例:「兩軍交戰,一名乙兵被甲軍所俘,被迫供出乙軍藏匿位置。

乙兵在 AB 兩地權衡,最後說出錯誤地點 B 地以示效忠,怎料乙軍正巧移師 B 地而一舉遭到殲滅……。」

 

當時沒有想法,現在我會說:“乙軍被滅”的這個「未來」已聚集足夠動能,「在接近中變得更為實體而終至無法避免」《全像宇宙 3p. 278

此時透露者與聽訊者的“心智遊戲”都只是整個事件的一部分。

「早在你意識到自己做那個選擇之前,實相已經佈局完畢。

 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創造實相,而且通常對自己參與的創造過程毫不知情。」

 

Michael  J. Roads, Getting There,少年海鳥之歌p. 66.

表面上宿命似屬既定,那麼個人努力以扭轉命運還有多少空間?

會不會是說一個人出生在世的格局大致底定但細節闕如,如同溯源之旅之終點站已確定,然而到底要花幾世的功夫,則依個人進展而定。

達到目標之旅程我們不僅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也可以選擇沿途的風景,可以選擇直達也可以選擇繞道。

 

我認為個人生命旅程中遇到的人、事、物僅是「可能性」的一種“執行版本” (senerio);

所謂命運則是一種「最大可能性」,如果生活毫無覺知,「最大可能性」就會成為必然軌跡,這即是算命卜卦存在的空間。

舉你我相識為例:你不當 My Home 採訪編輯,我們永遠不會相遇;你不去康軒,我們則永遠不會重逢。

你不跨足經紀不動產,那與賣房子相應的經驗永遠只會在隱含秩序層──因你曾有想法──而不會推入實相。

到底去賣房子是不是命中註定,就跟追究“乙兵歪打正著”是否宿命一樣,它們都只是整個旅程或事件的一部分吧。

 

如同電影《蝴蝶效應》的標題:"Change one thing change everything. "

"It has been said that something as small as the flutter of a butterfly's wing

 can ultimately cause a typhoon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Chaos Theory"

 

「縱使細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里外之颱風──混沌理論。」

 

電影《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change one thing change everything)

 

註解:“張老師”為一職「天眼通」者,我與許多朋友都曾受教。


Copyright © 石曉蔚 All rights reserved.